《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示儿》这首诗表达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示儿》这首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以极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扩展资料: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白话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绝笔诗是指诗人在临终前或临终时写的一首诗,多用来总结自己的一生或表达自己的心情。绝笔诗是传统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有些绝笔诗非常有名,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引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中外的历史学界和社会思想学家们,都未曾做过专门系统的科学研究,不能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解答。因此他们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各种革命活动,都不能做科学的描述,更不能对这一中国近代的社会的主导阶级及其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做出科学的评价。
本文秉承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针对上述问题,做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首先说说,什么是资产阶级?
1、过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家或资产阶级的定义,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凡是个人掌握工厂、矿山或各类企业设备等生产资料和资本,招聘各类员工,进行产品生产,用以剥削工人劳动剩余价值的人,就是资本家,也就是资产阶级。
这一认识的缺陷,主要是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只限定在物质资料生产一种范围之内,其所指的资产阶级,就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范畴之内的资产阶级。没有包括其它五类文明财富生产的范围,显然是不科学的。
2、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在人类运用六类劳动形态,进行六类文明财富生产的范畴内,科学地认识资产阶级,给一个科学的定义(本人另有专文论述,这里只做简单的概述),应该包含这几大部类的含义:
甲、给资产阶级一个概括的定义,就是掌握并运用各类以资本性质存在的生产资料,进行各类文明财富生产运作的个人或群体。其特点就是生产资料是以资本性质存在并进行生产运作;也就是以资本为生产资料。所以由这一阶级做主导阶级的社会,我们约定俗成地称为“资本主义”,它有别于以奴隶为生产资料的奴隶社会;也有别于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封建社会。
乙、资产阶级不能是单纯的一般所说的个体的资本家,其阶级范围,既包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范围的生产资料拥有者的个人,还有以多类名义组织、领导、指挥、管理这类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群体代表或个人。
丙、另外还包括进行六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其范围十分广大,其中有各级各类国家政府官员、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有一定的组织、指挥、管理、领导职务和权力的群体和个人。
丁、资产阶级掌握的生产资料的范围,也不仅仅是指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资料,而是包括掌握六类劳保形态,进行六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其范围很宽大,几乎包含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存在和非物质存在(参见拙著《科学发展观理论思想体系研究》及本人有关生产力的博文的内容)。
二、看看西方一般国家的资产阶级形成的规律:
所谓资产阶级形成的规律,也就是该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在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封建的土地制度及其个体的自给自足的手工劳动的自然经济,已在逐步解体;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手工工业和商业形成的商品生产,也已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在这种封建经济的母体中,逐步发生和发展以机器工业为主体的商品生产为中心的新经济形态;这种新兴经济形态,就是资本主义生产。
代表这种新兴经济形态的个人或群体,就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三、再看看西方各国资产阶级形成的过程: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大体应在公元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期间萌芽、生长;十七、十八世纪间得到发展;十九世纪以后大发展。
整个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就是按这个时间发展起来的。
从公元十五世纪起,依靠海洋交通便利,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的意大利人的手工业作坊,中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运动,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欧洲得到大发展和大传播;也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到十六世纪中期,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极大发展,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壮大起来,形成自己的强固的资产阶级阶级集团,敢于和旧的封建领主们抗衡,于公元1640年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重大胜利。以后又经过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葡、西、荷、德、意、奥及俄罗斯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经济上经历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法等国的殖民主义分子的冒险商业航海和对外的殖民掠夺开拓,带回来掠夺到各国人民的大量财富,加上资本主义各国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取得的工商资本的利润,成为他们发展工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以殖民地为商品与原料市场,开启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新航程;突飞猛进地向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猛冲,在整个欧洲建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中国的资本主义,却在应该萌发和生长的时期,被扼杀在摇篮中,被推迟了三百年,直到清王朝所谓的“乾嘉盛世”时期,才有所发展。到本世纪末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已有长足的发展。当时由资本主义性知的工商业的发展,多种手工业产品出口,对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黄金内流,使英、法等国处于十分不地位,英国只有用可耻的鸦片贸易来保持其对华贸易的优势。
因经济力量的发展,到清朝末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重要的阶级力量,这是引发戊戍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四、对清末“戊戍变法”运动的科学评价
1、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历史教科书和,词典、辞海及百科全书等读物中,对清代末期发生的“戊戍变法”运动,一般都这样评介说:
“戊戍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改良运动。
这一运动因为没有正确的政党的领导,改革的内容又不能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顽固不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改革运动很快失败。改革运动的***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
并且人们还要这样评价这一运动的重大缺陷说:在人民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改良主义运动是对革命的反动。
戊戍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改良主义的道路已行不通,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斗争,才能使革命取得胜利。
这样的评价,是对戊戍变法运动,在不科学的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科学的评述。
2、要科学地评价“戊戍变法”运动,首先要肯定,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改革封建制的一次革命运动:
这是在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由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光绪皇帝到谭嗣同为代表的部分大小官员领导的,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封建王朝的政府内部,以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为中心,欲图达到保国图强富民为目标,即达致在中国全方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为目的,进行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性的革命运动。
有人就会质疑说:既然是由封建专制制度的光绪皇帝和大小官员领导的变法改良运动,为什么叫做“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呢?难道光绪皇帝和他的大小官员不是封建地主阶级吗?他们没直接办工厂、企业,能够是资产阶级吗?
如果由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论断的,只能以掌握物质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情况,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则光绪皇帝及其大小官员,只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绝不可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则戊戍变法运动,根本不能称为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只能称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提出的,人类运用六类劳动形态,生产和创造六类文明财富的思想,那吗,就可以正面回答这个疑问:
光绪皇帝及其大小官员,本身虽是封建地主阶级,但他们在进行维新变法运动斗争时,运用他们可以进行封建主义政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力(他们的体力、脑力及政治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等),作用于封建政权这种生产资料,组织的生产关系,却因他们站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生产和创造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政治法令、政策、规章制度等政治文明财富(即他们宣布的许多改良变法法令)。所以他们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说他们是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维新运动,就因为他们所公布的变法维新法令和法律,是改革也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目的又是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及其走狗的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因而绝不是这三股势力的代表;而只能是代表正在中国崛起的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
3、这次变法运动的性质,本身就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不过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数是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人物转化而来,故表面看,好似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如果把从光绪皇帝到谭嗣同为代表的部分大小官员的领导群体,都看成仍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而把以慈禧、荣禄和袁世凯等看成封建地主阶级的顽固保守派。两者的夺权斗争,就是地主阶级内部斗争,就是只看这一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事件的实质的不科学的认识。
4、虽然运动高举着维新变法的旗帜,改革的主体宗旨尚没有触及封建制的根本的土地制度等内容,但我们看全世界各国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其进行革命运动的初始阶段时,因为他们的资产阶级也大都从封建地主阶级转化而来(见本人专文论述内容)。故他们与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都采取改良主义的革命行动,其政纲、路线等,一般都不会提出解决土地等问题的要求,主要都是提出解决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我们因此而不能否定戊戍变法运动的革命性质。
5、这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和西方的英国、德国和俄罗斯及一些欧洲一些国家及东方的日本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方法、形式和主要内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即那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在其革命的最初阶段,都没有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农民应该是主体,但几乎都未参加),运用武装斗争的形式,来进行革命的;大多是运用维新改良的方法,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来和封建制度及其代表人物进行革命夺权斗争的。
我们能够承认那些国家的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革命行为,为什么不能承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戊戍维新变法运动,就是革命的性质呢?
6、至于引用马克思主义所说:“在人民革命高潮到来时期,改良主义是革命的反动”。来评价这一次运动,是没有结合具体的实际,不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戊戍变法运动发生时,太平天国革命已经过去,新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尚未到来(后来康、梁等保皇派和孙中山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争论,是另一时期的事了,不能混为一谈)。对戊戍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斗争,就不能说是“对革命的反动”,因为当时尚没有什么革命。
因此说,戊戍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潭嗣同等被杀害,却表明了这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正式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的新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中的重大力量,已经有能力和古老而强大但又已腐化堕落到腐朽阶段的封建势力争夺政治、经济的领导权啦!
7、变法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前面引述的什么没有正确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的根本,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等,都不切合实际。因为当时尚没有先进的政党出现,也不可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来分析,运动失败有一定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的原因是此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大,他们的经济地位尚未达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阶级的地步;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势力,有皇帝这一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权,却没掌握政治和军事的领导实权;也就不能抵挡封建专制主义发动势力的进攻,不能使变法取得最后胜利。
他们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却错误地谋划,用皇帝圣旨命令及升迁官位等方法来拉拢掌握一定军权的袁世凯做依靠,遭到袁世凯的无耻背叛;不知道运用皇帝的最高地位和名义做更万全的军事、政治策划,来争取胜利。
客观原因就是封建专制虽腐败,但维护反动统治的力量还强,一当慈禧等顽固派进行阴谋政变夺权,他们措手不及,只能以失败告终。
8、过去的教科书等还有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
戊戍变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要使革命取得胜利,改良主义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只有通过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才能夺取胜利。
于是孙中山就努力建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终于发动了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这一结论,似是而非。如果说,仅仅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运动就取得了胜利,确实结束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
如果说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则辛亥革命同样是一次失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而且所带来的后果,反不如戊戍变法运动,其理由简述如次:
戊戍变法虽然失败,因是自上而下的,从中央开展的革新运动,因此没有动摇中国社会经济的根基,还保持了全国的统一和基本的稳定,没有被各资本帝国主义的操纵,造成巨大的战乱和军阀分裂割据。如果能够在条件成熟时再掀起一次这样的变法运动,或许会使中国统一地早半个世纪发展起资本主义来。
谭嗣同等人的壮烈死难,从政治上、思想上给全国人民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改革所取得的许多成果,如推行的许多法令、制度等,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反之辛亥革命运动,革命前,由于孙中山只在国外组党,在国内没有根基;最主要的还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国内外三股势力的压迫和挟制下,不能组成强势的阶级集团,来组织和领导这次革命,所以革命的成果,却被三股势力的走狗、投机革命的各种反革命势力所窃取;而这些反革命势力又都各为其主,不能组成强势的阶级集团来夺取政权,来统一全国,因此和戊戍运动相比,恰恰给中国带来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结果(可参见本人另文论述内容)。
9、谭嗣同为变法壮烈死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光荣标志
前文说过,戊戍变法运动,是由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光绪皇帝到谭嗣同为代表的部分大小官员领导的,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上而下地,在封建王朝的政府内部,以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为中心,欲图达到保国图强富民为目标,即达致在中国全方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为目的,进行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性的革命运动。
所以当慈禧等反革命派发动己亥政变,囚禁光绪,残杀维新党人,罢黜新政时,康、梁等仓惶逃遁,有外国使馆官员劝说谭嗣同避难,谭却婉拒,决心献身变法。这时他已认识到变法就是流血的革命,而慨然地发出震烁千古的豪言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始,嗣同请以身殉。”(此言传书或大同小异。待考。)乃慷慨赴死。表现了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精英,为国家兴盛、民族存亡而奋死不顾的大气凛然的精神,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他的狱中绝笔词说: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学杜庚。我自横笔向天笑,翰墨肝胆两昆仑。”也是中华诗歌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事迹,和后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及中国******民革命斗争时,许多革命志士仁人英勇献身、慷慨赴死的精神是相通的,是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光荣而伟大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说:谭嗣同为变法而奋身壮烈死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并用变法革命斗争,争取阶级社会主导权的光荣标志
五、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发展的历程
1、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也同世界其它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样,首先在靠近交通便利的江河湖海的江浙和东南沿海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中国的江浙和东南沿海地区,本来在明王朝中后期的公元15世纪——17世纪中,以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等各类手工业制品,就已经有长足的发展。只是被明清之际的战乱所破坏及清军侵入中原造成的巨大社会破坏而夭折(参见拙文《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未能发展的原因》)。
2、清王朝的中后期,从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世之后,台湾回归大陆,海禁解除;对东北沙俄势力入侵的发击和对西北边疆准葛尔叛乱的平定等,“闭关锁国”政策有所宽松;进入所谓“乾嘉盛世”的年代,也就是公元18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封建制的社会经济又重新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发展。
3、其中,尤以雍正朝在农村实施的“摊丁入亩”政策,改变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为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也减轻了对农村人口的控制,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到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主义和商品的侵入,直到清末,一方面造成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地位,给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造就了一批洋奴买办阶级,带来深重的阻挠和束缚;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5、此时期太平天国等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清王朝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也必然在经济上因封建经济的被打击破坏,使农村生产关系得到适度的调整,而对手工商业发展有利。其中如许多内地大官僚、地主卷资逃到上海及沿海大城市,使他们的的死金钱变为对工商业的资本投资。
6、此时期国内的封建专制政权和官僚买办阶级,为抵御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欺凌和势力范围的瓜分和领土的割占等,而投入较大的国家资金,发起开办机器制造军火、船舶等工业及其它工商业的洋务运动,因与其配搭的上下游工业产业的开发,也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7、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的维新派,发起的戊戍变法维新运动,他们通过清王朝政府所推行的许多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限于博文的篇幅,本文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指的范围,即除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进行其它六类文明财富生产和发明创造的资产阶级,其中包括大量的从旧地主阶级和封建制下的官员与各类工商企业人员及其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精英人物,特别要指出的是,还应包括在海外的大量的同胞和侨胞,他们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当另文予以分析,这儿不做详细的列举。只概要列举他们在近现代以来,在中国人民革命的进程中,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1、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已在封建社会母体中,组织建立起新生的生产关系的多类企事业单位,并领导、指挥、管理这些企业进行各类文明财富的生产,成为支持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形成了重要的阶级集团和阶级力量。在中国近代社会面临各资本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的危险时,和中国各阶级和各阶层人民群众一道,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自身的时代弱点:与三股势力,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从各方面受其扼制,有软弱性的一面。有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骑墙观望,或风吹两边倒;但因受严重压迫而大多数都有反抗和参加革命的一面。不过因尚处在发展阶段,他们的阶级基础不牢固,势力也不壮大,尚未能在国内取得社会主导阶级的地位;是他们不能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但他们必毕竟是当时中国社会中去除了三股势力之外,掌握最先进社会生产力而和广大工人群众组成先进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坚石基础之一,他们中的精英先进分子和所有属于这一阶级的进步知识分子,是后来中国一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可靠力量。
1、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的孙中山,所发动、组织、领导进行的国民革命,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这样一个全力支持、拥护和可靠的阶级基础,指靠孙中山及其革命党员和部分信徒,是根本不可能组织和发动起来的(孙中山革命失败的原因,当是另文内容,此不赘)。
3在国内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执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完全符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和经济要求,在大革命发动和组织和进行的前期,他们是积分努力支持和参与的,为革命最初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
待到三股势力控制的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时,中过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受损害者,因此他们也都反对蒋介石,但没有力量制止。
4、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站在为挽救过家、民族危亡的立场,其爱国的中坚部分,积极参加全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国土沦亡及工业企业搬迁等过程中,承受了最重大的牺牲;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万千爱国华侨和侨胞积极参与多类抗日斗争,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为国家民族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5、在其后的解放战争中,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都站在人民革命的立场上,公开拥护并积极支持革命,特别是其政治代表的多个民主党派,为建立和巩固以***为领导的过内各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统一战线、在国民党统治区开辟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为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6、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的领导,除了在建国初期为发展生产,保障民生供给及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活动中,都做出过重大贡献外,特别是拥护党的社会主义对私改造政策,而自觉自愿放弃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实行公私合营等,并转而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都为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至于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大大小小各类民营企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定时期,产生的新兴经济形态,他们当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继承和跨越式发展,其内涵万分丰富,其前途难可限量。本文就暂不越俎代炮,留待后人专文论述。
有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相同的是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不同的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对遗民的同情,虽然失望,但还是想以此警醒统治者,激起统治者的斗志;示儿则表现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两首诗写作背景不同,作者表达的情感自然也有些不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到的是中原广大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他们年年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但年年愿望落空,写出了北地遗民的苦望,极力表现出了作者的失望。南宋统治集团在西子湖畔醉生梦死,抛弃国恨家仇,作者失望但也不忍,依旧想在压迫之下发声,唤醒统治者的斗志。而示儿凝聚的的是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向儿子们交代他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憾,心有不甘,但他虽然沉痛,却不绝望,坚信着南朝终有一天一定能平定中原,在这里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示儿》这首诗表达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示儿》这首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以极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扩展资料:
《示儿》这首诗的作者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
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陆游有很多诗都是体现爱国主义,他临终前两个月的绝笔诗是《示儿》这首诗这一精神的绝唱。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的绝笔。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用笔曲折,行文多变,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浑然天成,以极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极深厚、强烈的情感,自然地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作品原文编辑
示儿⑴
死去元知万事空⑵,但悲不见九州同⑶。
王师北定中原日⑷,家祭无忘告乃翁⑸。 [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⑴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⑵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⑶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
⑷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⑸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1] [2-3]
白话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4]
创作背景编辑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问题一:屈原绝笔诗 九歌(十一)礼魂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鞠,长无绝兮终古。
问题二:屈原临死前写下了那首诗?怎么念? 原文
惜往日之曾信(注1)兮,受命诏(注2)以昭时。 奉先功(注3)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注4)。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注5)而日。 秘密(注6)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庞(注7)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注8)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注9)误又以欺。 弗参验(注10)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浑浊兮,盛气志(注11)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注12)而见尤。 惭(注13)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注14)之。 临沅湘之玄渊(注15)兮,遂自忍而沉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注16)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注17)。 焉舒情而抽信(注18)兮,恬(注19)死亡而不聊。 独障壅(注20)而弊隐兮,使贞臣为无由(注21)。 闻百里(注22)之为虏兮,伊尹(注23)烹于庖厨。 吕望(注24)屠于朝歌兮,宁戚(注25)歌而饭牛。 不逢汤(注26)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注27)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注28)死而后忧。 介子(注29)忠而立枯兮,文君(注30)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注31)兮,报大德(注32)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注33)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注34)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注35)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注36)其杂糅兮,孰申旦(注37)而别之 何芳草之早(注38)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注39)其不可佩。 妒佳冶(注40)之芬芳兮,嫫母(注41)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注42)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注43)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注44)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注45)。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乘泛(注46)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注47)死而流亡(注48)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释义
(注1)曾信:曾经信任。 (注2)命诏:诏令。昭时:使时世清明。 (注3)先功:祖业。 (注4)嫌疑:指对法令有怀疑的地方。 (注5)贞臣:忠贞之臣,屈原自指。(xī):游戏。玩乐。 (注6)秘密:“黾勉”的一声之转,努力。 (注7)纯(dūn máng):淳厚。 (注8)清澈:指弄清事实真相。 (注9)虚惑:把无说成有叫虚,把假说成真叫惑。 (注10)参验:参较验证。 (注11)盛气志:大怒。过:督责。 (注12)离谤:遭毁谤。尤:责备。 (注13)惭:悲忧。光景:即光明。诚信:真实。 (注14)备:具备。 (注15)玄渊:深渊。 (注16)壅君:被蒙蔽的国君。 (注17)薮幽:大泽的深幽处。 (注18)抽信:陈述一片忠诚。 (注19)恬:安。不聊:不苟生。 (注20)鄣壅:与“蔽隐”同义。鄣壅而蔽隐,指重重障碍。 (注21)无由:无路自达。 (注22)百里: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后被晋国俘虏,晋献公把他当作陪嫁女儿的奴隶送给秦国。后来逃至楚国,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羊皮赎回,授之国政,号曰五l大夫,后助秦穆公成霸业。 (注23)伊尹:原来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曾经当过厨师。后来任商汤的相,辅助汤攻灭夏桀。 >>
问题三:李白、杜甫、苏轼、曹操的绝笔诗 一、李白(701~762)
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中说: “(李白)赋临
终歌而卒”。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吞吐宇宙,凌云展翅的大鹏吟唱着响彻太空的《临终歌》从九天摧落。这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的鹃鹏是诗人灵魂的实化,理想的物化。唐诗中不乏以鹏喻人的篇章。如权德舆“小鸟抢榆枋,大鹏激三千”(《酬穆七侍郎早登使院西楼感怀》),以大鹏的激水三千,冲天而起喻穆七志向高远,示穆七非是学鸠之类的庸碌之徒;贯休“岂不见大鹏点翼盖十洲,是何之物鸣啾啾。”(《偶作五首》其三),以大鹏的翱翔蓝天,高唱人云喻自己志大才高,示自己决非斥鹦之类的等闲之辈。但它们仅是诗人巧设的妙喻,信手拈来,偶一为之,李白则以他擎天柱似的巨笔,饱蘸一生豪情,惨淡经营数十载,苦心孤诣,以系列的诗赋塑造了大鹏这一让人热血沸腾,叹为观止的高大形象。打开《李太白全集》,最先映人我们眼帘的便是洋洋洒洒、豪气逼人的《大鹏赋》。这只硕大无朋的大鸟振翅起飞,则烟沙弥漫,天昏地暗,五岳震荡,百川崩奔;昂首呼气,则天地四方云气翻滚;换羽洒毛,则千里大地六出纷飞。“赐金还山”,被逐出长安后,李白给北海太守李邕的诗再一次自豪地以“欲上青天揽明月”(《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的大鹏自诩,使他笔下的大鹏形象更加“羽毛丰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踌躇满志,雄视阔步的诗人相信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扬帆渡海,直达光辉的理想的彼岸。大鹏对“夸金衣与菊裳”,“耀彩质与锦章”的黄鹊、玄凤之类极其鄙视(见《大鹏赋》),器字轩昂、风姿秀发的李白与大鹏的这一不同凡庸的秉性如出一辙。他对爵禄富贵鄙夷不屑,“黄金白璧买欢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对帝王将相兀傲不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
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介”(苏轼《李太白碑阴记》)。李白这只大鹏“济苍生”(《梁园吟》)的理想一次次受挫,安史乱中也产生过“我垂北溟翼”的消极隐遁思想,但仍怀着爱国热忱欲辅佐永王李磷,扫平叛乱,为国立功,“誓欲斩鲸
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其二),最后竞以“从磷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这就是大鹏的坎坷际遇,诗人的艰难历程。诗人在《临终歌》中融鹏我于一体,使大鹏“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也以他生花之笔最后完成了以毕
生精力塑造的可以使人“想象其势,仿佛其形”(《大鹏赋》)的大鹏形象。大鹏虽折翅于云天,但那猛烈的余风将仍会激荡着千秋万代,它那巨大的人格力量,执着的献身精神将永远影响着后人,震撼着后人,鼓舞着后人,当年鲁人猎获仁兽麒麟孔子因而伤 tL,落泪,如今有谁会为
中天摧折的大鹏而痛哭流涕呢以为可以“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的诗人以摧人泪下的悲鸣向无端埋没人才,无理压抑人才,无情摧残人才的封建社会发出了严厉的控诉。奋飞了六十二年的大鹏原来竟是这样的孤独啊。看来只有知音杜甫与他“同声一哭”(浦起龙《读杜心解》)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
二、杜甫(712~770)
代宗大历>>
问题四:和绅死前留下的一首诗是什么 贪官和绅的绝笔诗》
“夜色明如水,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算,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累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辜负九重仁。”
这是大贪官和绅在狱中所写的一首绝笔诗,诗中“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二句,堪称神来之笔。古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观和绅绝笔诗,何止是“善”,其悟也真啊,可惜醒悟太迟
和|上吊前,还写下了一首绝笔诗,诗云:“常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这首语焉不详的预言诗令后人大惑不解。“水泛含龙”指的是什么?“香烟”指的是什么,令研究者莫名其妙。史学家孟森认为,“香烟”可能指慈禧,“水泛含龙”暗示慈禧祸清之兆,慈禧是和|的“后身”,这未免有臆测胡诌之嫌。而这首诗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也许只有和|自己知道了。
DD转载于《书刊报》
问题五:一首诗,求翻译和赏析!(好了加分!) 首先提问者应该知道,这是月J小说里出现的一首诗,辟邪给萧音的。所以可以看出的是这是一首情诗。结合辟邪的神灵身份可以看出他的情诗也气魄豪迈,将个人的感情融汇到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人事变迁。将海枯石烂的誓言巧妙隐喻为洪荒千年的荏苒。更将内心的纠缠挣扎化进光阴覆盖山脉变海岸的沧海桑田……一首儿女情长之作能如此气势恢宏,荡气回肠,实属难得。永远当自远,辟邪和萧音眼中的永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是穿越了时间的阻隔,山盟海誓刻上了玄武岩。梦起梦破,任变迁。
问题六: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鲁迅在历史上谁的地位最高 屈原最受尊敬。李杜双峰并峙,苏轼是个多面手,鲁迅一代文宗。不同时代的文人比较,也像关公斗秦琼,能说李白的绝句,比苏轼的豪放词孰高孰低。不同时代人们擅长不同的文体:楚辞――唐诗――宋词――小说和散文。
问题七: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之是什么意思 于右任绝笔诗,痛心国家分裂,死也不能死在家乡、葬在家乡。
于右任是 元老,文人,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望)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国殇一词,源于屈原:屈原九歌中有一首,名国殇,歌颂为国战死疆场的战士,国殇,实际上是国家追悼(国葬)为国战死疆场的烈士仪式上,唱的一首歌,因此可以理解为正在进行为烈士举行国葬仪式:
苍天青青,原野茫茫,高山之上,正在(为为国奋斗的烈士举行)国葬!
这个烈士,当然就是于右任自己。于右任忠实于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忠实于中华民国,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可是,他还是眼睁睁的看着,民国几亡,国家破碎,有家不能回,死也不能归葬祖坟,痛心不已。临死之时,想念故土,要人将他葬到高山之上,他好在死后遥望家乡。因此,下文有“山之上,国有殇”。
屈原《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①饣髅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最后一句,“子魂魄兮为鬼雄”,被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引用歌颂项羽,歌颂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 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