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示儿这首诗的诗意

我想知道示儿这首诗的诗意,第1张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古诗三首》

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本分析《示儿》是一首绝笔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揭露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愤,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题临安邸》通过描写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生,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土地的荒*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无比忧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谴责。《己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如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揭露了诗人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学习诗歌,重点在于朗读理解,难点在于体会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语调和重音等,要求学生能读出情感;在理解诗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在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时则要将三首诗进行比较,发现三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细微差别。

相同点:都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

不同点:

1、表现的感情不同

《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梅岭三章》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

2、创作背景不同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梅岭三章》: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扩展资料

《示儿》赏析: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最好用水墨画或国画的形式。绝笔诗周文雍的诗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其诗作常常能够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想象力,要将周文雍的诗写下来的画作品制作成封面,最好用水墨画或国画的形式,以突出其诗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水墨画以墨色为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现,常常能够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有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相同的是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不同的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对遗民的同情,虽然失望,但还是想以此警醒统治者,激起统治者的斗志;示儿则表现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两首诗写作背景不同,作者表达的情感自然也有些不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到的是中原广大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他们年年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但年年愿望落空,写出了北地遗民的苦望,极力表现出了作者的失望。南宋统治集团在西子湖畔醉生梦死,抛弃国恨家仇,作者失望但也不忍,依旧想在压迫之下发声,唤醒统治者的斗志。而示儿凝聚的的是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向儿子们交代他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憾,心有不甘,但他虽然沉痛,却不绝望,坚信着南朝终有一天一定能平定中原,在这里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引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中外的历史学界和社会思想学家们,都未曾做过专门系统的科学研究,不能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解答。因此他们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各种革命活动,都不能做科学的描述,更不能对这一中国近代的社会的主导阶级及其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做出科学的评价。

  本文秉承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针对上述问题,做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首先说说,什么是资产阶级?

  1、过去,马克思主义对资本家或资产阶级的定义,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凡是个人掌握工厂、矿山或各类企业设备等生产资料和资本,招聘各类员工,进行产品生产,用以剥削工人劳动剩余价值的人,就是资本家,也就是资产阶级。

  这一认识的缺陷,主要是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只限定在物质资料生产一种范围之内,其所指的资产阶级,就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范畴之内的资产阶级。没有包括其它五类文明财富生产的范围,显然是不科学的。

  2、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在人类运用六类劳动形态,进行六类文明财富生产的范畴内,科学地认识资产阶级,给一个科学的定义(本人另有专文论述,这里只做简单的概述),应该包含这几大部类的含义:

  甲、给资产阶级一个概括的定义,就是掌握并运用各类以资本性质存在的生产资料,进行各类文明财富生产运作的个人或群体。其特点就是生产资料是以资本性质存在并进行生产运作;也就是以资本为生产资料。所以由这一阶级做主导阶级的社会,我们约定俗成地称为“资本主义”,它有别于以奴隶为生产资料的奴隶社会;也有别于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封建社会。

  乙、资产阶级不能是单纯的一般所说的个体的资本家,其阶级范围,既包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范围的生产资料拥有者的个人,还有以多类名义组织、领导、指挥、管理这类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群体代表或个人。

  丙、另外还包括进行六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其范围十分广大,其中有各级各类国家政府官员、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有一定的组织、指挥、管理、领导职务和权力的群体和个人。

  丁、资产阶级掌握的生产资料的范围,也不仅仅是指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资料,而是包括掌握六类劳保形态,进行六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其范围很宽大,几乎包含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存在和非物质存在(参见拙著《科学发展观理论思想体系研究》及本人有关生产力的博文的内容)。

  二、看看西方一般国家的资产阶级形成的规律:

  所谓资产阶级形成的规律,也就是该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在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封建的土地制度及其个体的自给自足的手工劳动的自然经济,已在逐步解体;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手工工业和商业形成的商品生产,也已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在这种封建经济的母体中,逐步发生和发展以机器工业为主体的商品生产为中心的新经济形态;这种新兴经济形态,就是资本主义生产。

  代表这种新兴经济形态的个人或群体,就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三、再看看西方各国资产阶级形成的过程: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大体应在公元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期间萌芽、生长;十七、十八世纪间得到发展;十九世纪以后大发展。

  整个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就是按这个时间发展起来的。

  从公元十五世纪起,依靠海洋交通便利,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的意大利人的手工业作坊,中萌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运动,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欧洲得到大发展和大传播;也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到十六世纪中期,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极大发展,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壮大起来,形成自己的强固的资产阶级阶级集团,敢于和旧的封建领主们抗衡,于公元1640年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重大胜利。以后又经过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葡、西、荷、德、意、奥及俄罗斯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经济上经历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法等国的殖民主义分子的冒险商业航海和对外的殖民掠夺开拓,带回来掠夺到各国人民的大量财富,加上资本主义各国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取得的工商资本的利润,成为他们发展工商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以殖民地为商品与原料市场,开启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新航程;突飞猛进地向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猛冲,在整个欧洲建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中国的资本主义,却在应该萌发和生长的时期,被扼杀在摇篮中,被推迟了三百年,直到清王朝所谓的“乾嘉盛世”时期,才有所发展。到本世纪末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已有长足的发展。当时由资本主义性知的工商业的发展,多种手工业产品出口,对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黄金内流,使英、法等国处于十分不地位,英国只有用可耻的鸦片贸易来保持其对华贸易的优势。

  因经济力量的发展,到清朝末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重要的阶级力量,这是引发戊戍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四、对清末“戊戍变法”运动的科学评价

  1、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历史教科书和,词典、辞海及百科全书等读物中,对清代末期发生的“戊戍变法”运动,一般都这样评介说:

  “戊戍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改良运动。

  这一运动因为没有正确的政党的领导,改革的内容又不能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顽固不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改革运动很快失败。改革运动的***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

  并且人们还要这样评价这一运动的重大缺陷说:在人民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改良主义运动是对革命的反动。

  戊戍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改良主义的道路已行不通,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斗争,才能使革命取得胜利。

  这样的评价,是对戊戍变法运动,在不科学的认识的基础上,得出的不科学的评述。

  2、要科学地评价“戊戍变法”运动,首先要肯定,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改革封建制的一次革命运动:

  这是在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由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光绪皇帝到谭嗣同为代表的部分大小官员领导的,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封建王朝的政府内部,以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为中心,欲图达到保国图强富民为目标,即达致在中国全方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为目的,进行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性的革命运动。

  有人就会质疑说:既然是由封建专制制度的光绪皇帝和大小官员领导的变法改良运动,为什么叫做“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呢?难道光绪皇帝和他的大小官员不是封建地主阶级吗?他们没直接办工厂、企业,能够是资产阶级吗?

  如果由过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论断的,只能以掌握物质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情况,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则光绪皇帝及其大小官员,只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绝不可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则戊戍变法运动,根本不能称为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只能称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提出的,人类运用六类劳动形态,生产和创造六类文明财富的思想,那吗,就可以正面回答这个疑问:

  光绪皇帝及其大小官员,本身虽是封建地主阶级,但他们在进行维新变法运动斗争时,运用他们可以进行封建主义政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力(他们的体力、脑力及政治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等),作用于封建政权这种生产资料,组织的生产关系,却因他们站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生产和创造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政治法令、政策、规章制度等政治文明财富(即他们宣布的许多改良变法法令)。所以他们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说他们是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维新运动,就因为他们所公布的变法维新法令和法律,是改革也就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目的又是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及其走狗的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因而绝不是这三股势力的代表;而只能是代表正在中国崛起的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

  3、这次变法运动的性质,本身就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不过因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数是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人物转化而来,故表面看,好似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

  如果把从光绪皇帝到谭嗣同为代表的部分大小官员的领导群体,都看成仍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而把以慈禧、荣禄和袁世凯等看成封建地主阶级的顽固保守派。两者的夺权斗争,就是地主阶级内部斗争,就是只看这一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事件的实质的不科学的认识。

  4、虽然运动高举着维新变法的旗帜,改革的主体宗旨尚没有触及封建制的根本的土地制度等内容,但我们看全世界各国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其进行革命运动的初始阶段时,因为他们的资产阶级也大都从封建地主阶级转化而来(见本人专文论述内容)。故他们与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都采取改良主义的革命行动,其政纲、路线等,一般都不会提出解决土地等问题的要求,主要都是提出解决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我们因此而不能否定戊戍变法运动的革命性质。

  5、这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和西方的英国、德国和俄罗斯及一些欧洲一些国家及东方的日本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方法、形式和主要内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即那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在其革命的最初阶段,都没有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农民应该是主体,但几乎都未参加),运用武装斗争的形式,来进行革命的;大多是运用维新改良的方法,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来和封建制度及其代表人物进行革命夺权斗争的。

  我们能够承认那些国家的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革命行为,为什么不能承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戊戍维新变法运动,就是革命的性质呢?

  6、至于引用马克思主义所说:“在人民革命高潮到来时期,改良主义是革命的反动”。来评价这一次运动,是没有结合具体的实际,不是实事求是的评价:

  戊戍变法运动发生时,太平天国革命已经过去,新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尚未到来(后来康、梁等保皇派和孙中山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争论,是另一时期的事了,不能混为一谈)。对戊戍变法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斗争,就不能说是“对革命的反动”,因为当时尚没有什么革命。

  因此说,戊戍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潭嗣同等被杀害,却表明了这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正式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的新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中的重大力量,已经有能力和古老而强大但又已腐化堕落到腐朽阶段的封建势力争夺政治、经济的领导权啦!

  7、变法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前面引述的什么没有正确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的根本,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等,都不切合实际。因为当时尚没有先进的政党出现,也不可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来分析,运动失败有一定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的原因是此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大,他们的经济地位尚未达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阶级的地步;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势力,有皇帝这一名义上的最高领导权,却没掌握政治和军事的领导实权;也就不能抵挡封建专制主义发动势力的进攻,不能使变法取得最后胜利。

  他们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却错误地谋划,用皇帝圣旨命令及升迁官位等方法来拉拢掌握一定军权的袁世凯做依靠,遭到袁世凯的无耻背叛;不知道运用皇帝的最高地位和名义做更万全的军事、政治策划,来争取胜利。

  客观原因就是封建专制虽腐败,但维护反动统治的力量还强,一当慈禧等顽固派进行阴谋政变夺权,他们措手不及,只能以失败告终。

  8、过去的教科书等还有这样一个错误的结论:

  戊戍变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要使革命取得胜利,改良主义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只有通过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才能夺取胜利。

  于是孙中山就努力建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终于发动了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这一结论,似是而非。如果说,仅仅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运动就取得了胜利,确实结束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

  如果说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则辛亥革命同样是一次失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而且所带来的后果,反不如戊戍变法运动,其理由简述如次:

  戊戍变法虽然失败,因是自上而下的,从中央开展的革新运动,因此没有动摇中国社会经济的根基,还保持了全国的统一和基本的稳定,没有被各资本帝国主义的操纵,造成巨大的战乱和军阀分裂割据。如果能够在条件成熟时再掀起一次这样的变法运动,或许会使中国统一地早半个世纪发展起资本主义来。

  谭嗣同等人的壮烈死难,从政治上、思想上给全国人民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改革所取得的许多成果,如推行的许多法令、制度等,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反之辛亥革命运动,革命前,由于孙中山只在国外组党,在国内没有根基;最主要的还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国内外三股势力的压迫和挟制下,不能组成强势的阶级集团,来组织和领导这次革命,所以革命的成果,却被三股势力的走狗、投机革命的各种反革命势力所窃取;而这些反革命势力又都各为其主,不能组成强势的阶级集团来夺取政权,来统一全国,因此和戊戍运动相比,恰恰给中国带来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结果(可参见本人另文论述内容)。

  9、谭嗣同为变法壮烈死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光荣标志

  前文说过,戊戍变法运动,是由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从光绪皇帝到谭嗣同为代表的部分大小官员领导的,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上而下地,在封建王朝的政府内部,以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为中心,欲图达到保国图强富民为目标,即达致在中国全方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为目的,进行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性的革命运动。

  所以当慈禧等反革命派发动己亥政变,囚禁光绪,残杀维新党人,罢黜新政时,康、梁等仓惶逃遁,有外国使馆官员劝说谭嗣同避难,谭却婉拒,决心献身变法。这时他已认识到变法就是流血的革命,而慨然地发出震烁千古的豪言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始,嗣同请以身殉。”(此言传书或大同小异。待考。)乃慷慨赴死。表现了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精英,为国家兴盛、民族存亡而奋死不顾的大气凛然的精神,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他的狱中绝笔词说: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学杜庚。我自横笔向天笑,翰墨肝胆两昆仑。”也是中华诗歌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事迹,和后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及中国******民革命斗争时,许多革命志士仁人英勇献身、慷慨赴死的精神是相通的,是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光荣而伟大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说:谭嗣同为变法而奋身壮烈死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并用变法革命斗争,争取阶级社会主导权的光荣标志

  五、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发展的历程

  1、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也同世界其它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样,首先在靠近交通便利的江河湖海的江浙和东南沿海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地区,发展起来。中国的江浙和东南沿海地区,本来在明王朝中后期的公元15世纪——17世纪中,以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等各类手工业制品,就已经有长足的发展。只是被明清之际的战乱所破坏及清军侵入中原造成的巨大社会破坏而夭折(参见拙文《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未能发展的原因》)。

  2、清王朝的中后期,从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世之后,台湾回归大陆,海禁解除;对东北沙俄势力入侵的发击和对西北边疆准葛尔叛乱的平定等,“闭关锁国”政策有所宽松;进入所谓“乾嘉盛世”的年代,也就是公元18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封建制的社会经济又重新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发展。

  3、其中,尤以雍正朝在农村实施的“摊丁入亩”政策,改变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为按田亩征税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也减轻了对农村人口的控制,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到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主义和商品的侵入,直到清末,一方面造成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地位,给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造就了一批洋奴买办阶级,带来深重的阻挠和束缚;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5、此时期太平天国等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清王朝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也必然在经济上因封建经济的被打击破坏,使农村生产关系得到适度的调整,而对手工商业发展有利。其中如许多内地大官僚、地主卷资逃到上海及沿海大城市,使他们的的死金钱变为对工商业的资本投资。

  6、此时期国内的封建专制政权和官僚买办阶级,为抵御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欺凌和势力范围的瓜分和领土的割占等,而投入较大的国家资金,发起开办机器制造军火、船舶等工业及其它工商业的洋务运动,因与其配搭的上下游工业产业的开发,也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7、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的维新派,发起的戊戍变法维新运动,他们通过清王朝政府所推行的许多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限于博文的篇幅,本文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指的范围,即除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进行其它六类文明财富生产和发明创造的资产阶级,其中包括大量的从旧地主阶级和封建制下的官员与各类工商企业人员及其知识分子中,分化出来的精英人物,特别要指出的是,还应包括在海外的大量的同胞和侨胞,他们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当另文予以分析,这儿不做详细的列举。只概要列举他们在近现代以来,在中国人民革命的进程中,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1、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已在封建社会母体中,组织建立起新生的生产关系的多类企事业单位,并领导、指挥、管理这些企业进行各类文明财富的生产,成为支持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形成了重要的阶级集团和阶级力量。在中国近代社会面临各资本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的危险时,和中国各阶级和各阶层人民群众一道,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自身的时代弱点:与三股势力,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从各方面受其扼制,有软弱性的一面。有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骑墙观望,或风吹两边倒;但因受严重压迫而大多数都有反抗和参加革命的一面。不过因尚处在发展阶段,他们的阶级基础不牢固,势力也不壮大,尚未能在国内取得社会主导阶级的地位;是他们不能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但他们必毕竟是当时中国社会中去除了三股势力之外,掌握最先进社会生产力而和广大工人群众组成先进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坚石基础之一,他们中的精英先进分子和所有属于这一阶级的进步知识分子,是后来中国一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可靠力量。

  1、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的孙中山,所发动、组织、领导进行的国民革命,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这样一个全力支持、拥护和可靠的阶级基础,指靠孙中山及其革命党员和部分信徒,是根本不可能组织和发动起来的(孙中山革命失败的原因,当是另文内容,此不赘)。

  3在国内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执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完全符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和经济要求,在大革命发动和组织和进行的前期,他们是积分努力支持和参与的,为革命最初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

  待到三股势力控制的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时,中过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受损害者,因此他们也都反对蒋介石,但没有力量制止。

  4、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站在为挽救过家、民族危亡的立场,其爱国的中坚部分,积极参加全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国土沦亡及工业企业搬迁等过程中,承受了最重大的牺牲;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万千爱国华侨和侨胞积极参与多类抗日斗争,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为国家民族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5、在其后的解放战争中,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都站在人民革命的立场上,公开拥护并积极支持革命,特别是其政治代表的多个民主党派,为建立和巩固以***为领导的过内各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统一战线、在国民党统治区开辟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为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6、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的领导,除了在建国初期为发展生产,保障民生供给及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活动中,都做出过重大贡献外,特别是拥护党的社会主义对私改造政策,而自觉自愿放弃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实行公私合营等,并转而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都为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至于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大大小小各类民营企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定时期,产生的新兴经济形态,他们当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继承和跨越式发展,其内涵万分丰富,其前途难可限量。本文就暂不越俎代炮,留待后人专文论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8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