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的重要性

情感引导的重要性,第1张

洗澡时间到了,你喊孩子洗澡,他却继续玩玩具,不肯去。为了让孩子去洗澡,吼叫、生气、威胁、惩罚、奖励,似乎把能用的方法都用尽了,终于把澡洗完了。可到了第二天晚上,孩子还是不能主动按时洗澡,需要再次奋战。本该温馨的睡前时光,因为洗澡变得鸡飞狗跳。

如何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如何让孩子合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可以给你答案。本书从情感引导的误区入手,引出什么是情感引导,以及如何通过情感引导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起一生的亲密关系,让孩子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培养出快乐、友善、坚强、自立、合作、有责任感的孩子。

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担任过幼儿园教师、儿童心理治疗师、防止儿童受虐项目组织者、家庭教育项目负责人,同时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大儿子性格温和、富有同情心,小儿子精神充足,充满反抗精神。两个儿子性格天差地别,但是通过运用情感引导,两个孩子与作者的关系非常亲密,合作性很好。

首先,来了解一下日常育儿的常见误区。

家长们普遍认为对待不乖的孩子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控制,命令和威胁是典型策略;一种是放任,两手一摊,任由孩子做自己的事。在控制型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压抑,渴望一切放纵的机会。在“怎么都行”的放任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缺乏约束和规矩,且没有群体归属感。

这两种行为,一方面无法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正如《正面管教》中所说“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孩子无法在家庭中满足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自然就会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寻找,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在是非观念和情感上遭遇严重的困难,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帮派活动。

午饭后一个小时,孩子说:“我饿了。”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你怎么可能会饿!一小时前才吃过。”这是轻视孩子感受的一个典型例子。轻视如此普遍,但并不意味着它正确,或者有益于孩子的健康。

“好了,根本不疼,快起来!”“怎么会冷,快把外套脱掉!”——这一类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并不重视对他的理解,于是孩子不再依靠你或者指望你(也包括其他人)来帮助他。这会导致孩子否认自己的感受,同时不懂得设身处地得为他人着想。

外部奖励有时会奏效,但会让孩子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去做某事,从而失去对做事本身的兴趣。长此以往,孩子会对自我产生不确定性,总希望外部给自己一个评判,缺乏做事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强调可以“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不能用消极后果作为惩罚。比如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罚站一小时,就是消极后果。孩子没完成作业,告诉孩子不完成作业的后果是会被老师批评,孩子执意不写,第二天被老师批评了,就是自然后果,更可能的结果是孩子不愿意被批评,自己选择把作业写完。

被罚站的孩子可能会在内心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更有可能对写作业产生厌恶感。

利用直接后果教育孩子,则是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制定计划,并实施。

此外,还要避免用消极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比如打屁股等暴力手法,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善于压抑自己的情况,或者是叛逆,在私下里伤害无辜的同伴、兄弟姐妹或者宠物,长大以后还喜欢操纵被人。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则会让自己和孩子都变得焦虑。无视孩子的天生性格,无法教好孩子,教育子女的奥秘一半取决于孩子本身的性格。

如何避免误入以上误区呢?作者提出了情感引导式育儿方式。

所谓情感引导,就是让孩子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意义,能够识别不同的情绪,并且能进一步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感引导的本质是允许和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以此来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让孩子学会在成人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亲密的关系。

通过情感引导,可以培养出快乐、友善、坚强、自立、合作、有责任感的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期望的。

那么,情感引导有哪些主要步骤呢?

播下种子,就是多次描述要求,让孩子对即将要做的事有初步认识。提前让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孩子就更可能合作。

例如要带孩子去图书馆,如果只是告诉他呆会儿要去图书,你要乖一点,可能效果并不好。但是如果在出门之前,在路上,进图书馆前,多次告诉孩子具体要求,比如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不大声说话,不乱跑。孩子就更可能合作。

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关注孩子的行为,观察他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烦躁、吵闹或者沮丧,并且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当然,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更不能代他完成。而是要引导他提出解决方案。可以给孩子示范,但一定要给他自己动手的机会。

聆听的能力对于情感引导而言至关重要,良好的聆听不仅意味着要注意孩子所说的话,也包括观察他的肢体语言。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开篇的四个技巧中的前两个都是关于如何倾听:第一,全神贯注地倾听;第二,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可见倾听的重要性。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玩拼接玩具拼不好的时候,有时候会哭,这时候不能轻易否定他说,“这有什么好哭的,重拼就是了!”而是要蹲下来直视他的眼睛,温和地陈述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拼不好玩具,有些无助,有些生气,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这么做,帮他扩充了情感词汇量。让他知道了自己的内心的感觉叫作“无助”“生气”,也让他明白,人在“生气”“无助”的时候会是如此表现,这是两种非常正常的情绪。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感受,能够让孩子学会应对自己的情绪,还能慢慢辨别别人的情绪。同时,父母还要鼓励孩子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不能将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

情感引导成功的基础是同情,同情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同情威力巨大,能够让消极情绪很快过去,尤其是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

对父母而言,同情的障碍在于要同时控制自身的情绪和反映。即便像作者这样的儿童专家,自己很累的情况下,面对大儿子不想去洗澡且大声抱怨,也差点情绪失控,对儿子大吼大叫。幸好这位妈妈看到了戴在手上的同情提示腕带。

这是一种很好的工具。我们不妨使用起来。书中,作者戴在手上的是一条粉色的腕带,上面印着同情二字,时刻提醒作者,在孩子的生活中,最需要的关爱是同情。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特别的饰品,当着全家人的面,进行一种仪式,赋予该饰品同情提示的功能,日常生活中佩戴,提醒自己保持对孩子的同情,并让家人帮忙监督自己。

此外运用情感引导,需要家长的言行保持一致。当孩子把牛奶洒在地板上时,如果你言不由衷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一边带着怒气收拾的话,孩子肯定会觉察出你言行之间的差异,从而产生困惑。

这本书帮了我的大忙,运用书中情感引导的方式,我6岁的儿子每天晚上都能开心地按时洗澡。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不愿去洗澡,多半是因为他正在进行一件有趣的事,别说孩子,大人被打断,也不开心。

我鼓励他分享我要求他洗澡时候的感受,听他说他的想法,并告诉他,洗澡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没有商量。我引导他说出解决方案,他说约定洗澡时间。我们分别说出自己期望的洗澡时间,他说9点,我说8点,最后敲定8:30。

对于6岁的孩子,时间观念并不强。即便运用播下种子的方式,在白天、晚饭前跟提醒过他,8:30要洗澡,时间到了之后,他也觉得过得太快。所以,我们商量后,8:10我们设置了一个洗澡前准备的闹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8:10分闹钟一响,他就提醒我洗澡前准备,8:30闹钟一响,就提示我洗澡时间到了。按时洗澡不再是我要他做的事,变成了他要做的事,他的主观能动性已经被完全调动起来。

以上,是我运用情感引导教育方式的第一个成功案例。这次成功启发了我。在之后与儿子的互动中,我也有意识地运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我发现我们之间的关系亲密了很多。亲密关系的基础之上,孩子更愿意与我合作。

很庆幸遇到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在以后的育儿之路上,必定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拥有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运用情感引导的具体方法,一定会培养出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出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2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