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日》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王安石《元日》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第1张

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写春节的各种习俗,人们在为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而忙活,他们褪去以前贴在门上的对联,贴上新的对联。用很响的爆竹来驱赶那些不好的事情,期盼新的一年能够平平安安。在新年的第一天一起喝酒,祈祷新的一年能够不得病,不受病痛的折磨。

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让人们的对来年的生活有了更好的期盼,对生活会有更大的信心。

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好是王安石变法要实行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内心有很大的信心,只要变法能够实行下去,那么国家就有救了,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的富强

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想要表达王安石自己心中的那份喜悦之感。只要变法能够实行下去,那么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美好愿望也算是能够实现了。除旧迎新,除去旧的不好的政治体制,迎来新的好的政治体制。

扩展资料

1、诗词的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

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2、诗词的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唐宋八大家”,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

--元日(王安石诗作)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那么网友们知道《牧童》表达了什么情感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牧童》

1、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以上就是对于《牧童》表达了什么情感的相关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11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