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好像在一边等你一边在放弃你
2、我生来孤独,热闹全靠自己拥有。
3、我还是我,少了笑容,多了薄凉。
4、我的心是有多坚强,碎成渣还能挤出微笑
5、那是因为遇见了你,我才变得心无杂念。
6、世界太大还是遇见你,世界太小还是丢了你。
7、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我有多好,但我不会等你到老。
8、有一种单身叫宁缺勿滥,有一种单身只为等待某人。
9、说得出口的伤痛都已平复,绝口不提的才触及心底。
10、先生,喜欢您这件事,说了千千万万遍,万遍无回音。
11、心给出去的时候,就该知道,不可能毫发无损的拿回来
12、我们说好绝不放开相互牵的手,可现实说有爱还不够。
13、我的痛苦是你收回的爱,我的痛苦是你拒绝给予的爱。
14、有些人,该忘就忘了吧,或许人家从没把你放心里过。
15、那些奋不顾身去爱的人,到了最后都成了别人的爱人。
16、如果那天我没有遇见你,我就会一如既往的迷茫无助下去。
17、有些人即使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也不会再影响你的生活。
18、有些人总是变成照片,堆放在角落里,灰尘像雪一样被冻结。
19、有些话,说与不说,都是伤害。有些人,留与不留,都会离开。
20、真正的孤独不是一个人寂寞,而是在无尽的喧哗中丧失了自我。
21、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眼泪,以沉默。
22、如果我可以回去,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而是我现在无法面对结局。
23、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这样的人。它不是不愿意提及它,但是没有理由再次提及它。
24、我学会了吞下很长一段文字和所有的情绪,只用um来表达我的所有想法。
25、人,到了一定年龄,都是带着点心事,带着点难言的痛,每天笑嘻嘻地生活下去的。
26、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比如生老病死,比如光阴流逝,比如你不在我身边。
27、微倚斜坐,且听风吟,听那一地呢喃细语,于微凉指间,穿越纷扰红尘,看一场不曾褪色的画面。
28、喜欢一个人那就去追啊,大不了连朋友都做不成,做了朋友又能怎么样,我又不缺朋友,我只缺你。
29、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那么说明我们没有缘分。既然没有缘分,那么不能在一起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30、现在无法触碰的难过,终将可以当作笑话去讲。时间不能改变你的故事内容,却可以改变你的叙述方式。
31、这个世上有很多事是解释不通的,比如突然的丧失,莫明其妙的孤独,没来由的落寞以及突然分开的你。
32、曾经爱过你的人,前世一定和你有缘,不要语言虐待。如果他今生真的负你了,那是因为你前生负他,红尘轮回,无需计较。
33、你把青涩和挚爱都给了一个人,最后却把生活给了另外一个人,人生的出场顺序真的很重要,爱的深,爱的早,都不如爱的刚刚好。
34、是的,多年以前,我的矫情我的浪漫我的天时地利,到了今天,已经统统过期,更关键的是,当年陪在我身边的那个人,居然选择了中途退票离席。
35、明明已经错过你,但我却还在想念你。当我想念你的时候,但我不能再拥有你。明明已经别离,却又再次相遇。当我们再次相遇时,却不得不说再见。
36、我以为,只要每天微笑,我就看不到麻烦。我以为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整个世界。我以为只要遮住耳朵,就听不到那些烦恼。但是,我忘了,这些毕竟是我的想法。
37、有人说当下雨的夜晚仰望星空,如果你看见有一颗流星划过,那就是思念你的人在哭泣。想你的时候我仰望天空,我看见了自己的眼泪,不知道远方的你是否看见有流星划过你的窗前。
小学前,孩子到底要不要认字,一直都充满了争议。一方尊重孩子想象力的家长认为,过早认字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上习惯于模仿复制。因此固执地坚持不教孩子认字;而另一方则认为,孩子早认字有利于孩子更早阅读,而孩子越早能自主阅读更能让孩子早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也能更快跟上小学学习的步伐。因此,很早就开始使用字卡等工具,甚至表示当孩子多认识一个字都会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多认字。
双方似乎都有理,但又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出现不良的影响。坚持不认字的孩子会在进入一年级学习中出现或多或少的认字障碍;认字过早的孩子确实会出现想象力被“折断”而完全不会动笔画画的现象。几乎每个孩子在4岁到7岁之间,或早或晚都会出现识字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都会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到底要怎样正确地抓住这个敏感期呢? 难道就没有双赢的方式吗?
答案当然是:有!对于一个曾经在识字启蒙犯过错的妈妈来说,了解到这个“双赢”的学习方式,有点后悔又有点欣喜,后悔于曾经没有早点发现这本书这个方法让哥哥白白错过识字敏感期,但又欣喜于大家终于不用跳这个坑了。汉字如此博大精深,为什么一定要用枯燥死板的方式去学习?绘本大师五味太郎用他的绘本语言表示: 完全可以让孩子在有趣、幽默的图画中爱上汉字,认识汉字。 这也是为什么《汉字图画书》被推荐给,所有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小朋友和马上要到学习汉字年龄的小朋友的最重要的原因。
五味太郎 是 日本 在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图画书作家,曾获得日本产经儿童文化出版奖,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插画奖,第22届日本“路旁之石文学奖”。
五味太郎 1945年出生于 东京 ,毕业于日本桑泽研究所的工业设计科。是一位多产又富有创意的作者及画家。他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写作,自己画插画,自己设计版面。虽然五味太郎三十岁才加入创作图画书的行列,但是他的创作力丰沛,于短短二十几年间,就拥有二百三十几本图画书作品,堪称是世界儿童图画书界的创举。
他的图画题材包罗万象,创意新颖、色彩鲜亮、生动有趣又充满了幽默感,独特的风格让众多的孩子成为他的“粉丝”,令每个刚接触绘本的小小孩都爱不释手。至今,他已经为孩子们创作了300余册图画书。其中《谁吃掉的》、《谁藏起来的》获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小牛的春天》获意大利波罗尼亚那国际图画书原画展奖,《时而少年》获路傍之石奖。他的图画书已有几十本被译成外文。其中,《汉字图画书》是绘本大师五味太郎的力作,已畅销日本30余年,重印多达50余次。
他的才华如此耀眼,但更让人尊重他的是他毫不矫饰的童真与幽默,以及开朗、 健康 的气质,这些弥足珍贵的创作特质,让越来越多读者喜欢他追随他。五味太郎相识二十多年的名 插画家 林明子对五味太郎的看法:“生活中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五味太郎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他肯定人生,积极乐观,每次和他谈话,都让我好像又回到年轻的时候……。”
他的性格特质也决定了他创作的绘本特质。五味太郎认为: 绘画是人的基本人权,谁也不能侵犯。他对目前许多成人藉教育之名侵犯孩子绘画想象力的做法,极不认同。 他觉得绘画和唱歌、跳舞一样,是人类抒发心中 情感 的方式。讨厌画画的人,可能因此错失一种可以表达自我的方式。所以,他的每一本图画书都给孩子留下广大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单向的趣味灌输。《汉字图画书》正是如此, 其既遵循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又汲取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用画面的方式叠加溯源识字法,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孩子将汉字与意思联系起来, 以最快最有效最具联想性的方式去理解记忆汉字。
50页不到的《汉字图画书》,包含了122个常用汉字(有119个是人教版一年级的必学字)。五味太郎精心设计每一幅图画,将每一个汉字放到具体的图画场景中,让孩子看到汉字,脑海中就会自然浮现出它的含义和用法,你既可以引导孩子看图说话,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明白图画、含义、汉字三者的关联:
例如:通过图画对比展现出“大与小”“前与后”等对比关系。
例如:通过画面联系展现出:“耳与虫”“水与花”等相联关系。
例如:通过 游戏 形式展现出木、林、森之间的递进关系:
例如:通过全景性的大画面展现出:山、森、村、林、田、河、草。
《汉字图画书》里,每个汉字都配以五味太郎生动幽默的图画表现出它的含义,让小朋友觉得汉字真有趣,从而轻轻松松地理解,自然而然也就记住了汉字。
可见,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小朋友,读了这个绘本,也能轻松地理解每个汉字是有含义的。而这不仅仅达到识字的目的,而是激发了孩子探寻汉字的意义,例如:当孩子五官画面里看到了目、发、口,以及接下来的耳与虫的关系,孩子也许就会好奇地询问那目是眼睛,眼睛会看到什么呢?这时,识字的热情就开始激发,而识字的意义就在升级。有位妈妈甚至带着孩子学习五味太郎用画面全景式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更多字词:
五味太郎的《汉字图画书》只是汉字启蒙的开始,我们最终要学习的是—— 在阅读绘本之外,可以学习五味太郎的方式,让孩子将汉字与生活联系起来,不断 探索 汉字的含义,汉字的运用以及汉字于阅读、于写作表达的联系,这才是我们真正识字的目的。 不是吗?
以塞尚、凡·高、高更为代表的另一种艺术主张,人们称之为“后印象派”。后印象派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感情和情绪。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塞尚(1839~1906),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由毕沙罗介绍加入印象主义画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他不拘泥于印象派的光色分析,为捕捉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而苦苦探索,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法和风格。
塞尚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圆柱形、圆锥形和圆球形等几何形。自然对人类来说,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视表现自然景物的形体与结构上的关系以及色彩的层次推移。他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非常善于用色彩处理画面的空间感,作品中景物无论远近,没有模糊朦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时又表现出了层次分明的远近透视感和空间感。这种感觉不是由画面上物体的透视线和构图来表现的,而是由物体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色彩代替了体积,颜色关系代替了明暗关系,他是在用颜色造型。我们知道,困难在于找到准确的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和谐关系,塞尚则成功地克服了这一困难。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他的静物画、风景画及人物画表现出了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了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与否,着重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大的整体关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从地去复制现实,而是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塞尚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圆柱形、圆锥形和圆球形等几何形。自然对人类来说,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视表现自然景物的形体与结构上的关系以及色彩的层次推移。他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非常善于用色彩处理画面的空间感,作品中景物无论远近,没有模糊朦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时又表现出了层次分明的远近透视感和空间感。这种感觉不是由画面上物体的透视线和构图来表现的,而是由物体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色彩代替了体积,颜色关系代替了明暗关系,他是在用颜色造型。我们知道,困难在于找到准确的色彩和色彩之间的和谐关系,塞尚则成功地克服了这一困难。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他的静物画、风景画及人物画表现出了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了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与否,着重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大的整体关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从地去复制现实,而是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塞尚这种对体积感和空间感的强调,对色彩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对物体造型结构的处理并有意识地采取变形手法等等,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对后来现代流派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塞尚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静物》《圣维克托尼尔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荷兰人,家庭生活贫困,年轻时曾干过许多职业,如美术商人、教师、传教士等。年近30岁时,他才开始绘画艺术的生涯。由于他有过丰富的生活体验,同劳动人民有着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艺术中热衷于表现他们平凡而艰苦的劳动生活。早期的油画作品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乡村景色和人们的劳动生活,在色彩的表现上是以传统的暗调子为主。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被印象派画中那种奇妙热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并开始改变原有的画法,以极大的狂热投身于印象派绘画色彩的表现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实验中去。从此凡·高的油画开始明亮起来,多使用鲜艳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构成他绘画的特色。他把所描绘的对象,当作表现自己热烈激动的主观感情的媒介、当作表现自己独特艺术手法的媒介,以表达他的主观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艺术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对事物的形体塑造上的方法,发展到更加独立于传统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艺术在他生前是不为世人所承认的,但是后来,人们慢慢的理解和认识了他的艺术创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对善良、对美和对创作想象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后来发展起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的画家们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艺术世界中。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创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后期创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邮递员》等。
高更(1848~1903),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时当过船员、店员,后来他弃商从艺,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在绘画的创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引导走向印象派绘画的道路。不久他便改变画风,开始创造一种更偏重艺术家主观幻想、更富于装饰意味的风格。他厌倦繁华而充满纷争的都市生活,向往着纯朴的自然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弃富裕生活,离开巴黎,远涉重洋,来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热带岛屿——塔希提岛,开始探求他独恃的艺术风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在这里他找到了童年时代从母亲那接受的,对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极大的热情表现具有原始美的,未开发的热带大自然,表现远离文明喧扰的,简单纯朴的土著人的生活。他采用近于古代埃及美术中庄严、平稳、安宁而富有图案装饰风格的艺术手法,并追求简单、稚拙的粗线条结构形式。在色彩上,他从形式美感的要求出发,注重色块之间的布局和整体效果,以主观创造来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间的关系简化,多使用较纯的色彩,追求一种跳跃性的或对比的谐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感。高更主张艺术家不仅要表现客观自然,而且还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内心,表现主观的东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样启发了一批现代流派的画家。
建议你看一看西方美术史之类的书,应该有所帮助!
情感不一定非要用文字去表达。除非你特别想把自己的感情经历写下来,不然可以考虑换一种方法。比如音乐,绘画,运动,舞蹈等等,都是不错的表达方式。
用音乐表达情感,首先,你可能要学一种乐器,或者练习声乐,然后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用音乐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
绘画相对成本低一些,准备好纸笔,开始不知道画什么,就先临摹,练习的多了,找到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素描、水彩、油画等等,都可以帮助你表达情感。或者找个老师,学习正规的美术技能。
运动是我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尤其是情绪低落,或烦躁的时候,流汗式的有氧运动,能够帮助我迅速的放空自己,平复情绪。
舞蹈其实是运动的一种,如果观看过真正的舞蹈家跳舞,确实能够从中感受到舞者的情感。高阶技能,需要长时间训练。
当然啦,写作技巧可能是所有表达方式当中,最容易学习和模拟训练的。
那些文坛巨匠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文章写出“花”来,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坚持写作,而习得的技巧。
几种方法,你可以任选其一:
1开始的时候不会写,可以说(边录音边说),把自己的语音整理成文字,再梳理逻辑,修改语句,形成一篇成熟的文章。
2用写日记的方式,不用长篇大论,每天从三五十字写起,“流水账”也没关系,慢慢越写越长。形成写作的习惯之后,再学习如何修改你的文章,斟酌字词。
3现在也有许多写作的培训班,找个基础的,评价不错的,报名、听课、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你可能进步的更快。
4大量的阅读,这个过程会很慢,需要毕生持续的阅读。重要的是读精品好书,流传百年千年的名著,自然有其可取之处,读的多了,把自己产生感想写下来,修改成文。
恭喜你,已经学会用文字表达情感了。
纯业余,工科专业,知乎写龄三年,分享一下三年来我的心得。
不二法门:多读书积累,多练笔琢磨
有两种读物,一是名著之类的,经过千百年筛选留下的精华,这种可以当作教材去读,反复读,在潜意识里形成积淀。另一种就是当代作者的优秀作品(小说、漫画之类的),可以当作例题来分析,与作者产生共鸣,反过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去分析,正常观赏作品即可,知道这回事了,遇到共鸣的时候想起来就行。广看多读,这样就能多遇到共鸣点。音乐的话,我这有个小技巧:很多音乐都是**、动漫的配音,可以把原作品找来看看,对情感明了有帮助。
再就是多练笔。我们游戏设计圈子里有个说法:你的前十个作品都是垃圾,那么为什么不尽早给它们都做了呢?相信写文章也一样。建议从段落开始写,把情感描绘出来,之后再追求文章的完整性。个人推荐去描述日本意象画,倒不是这种画作更适合意象描述,只是能引起我个人共鸣。此外,时间充裕的话可以适当学学乐理和绘画,对写作有反哺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