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此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全诗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元日
孤城1.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明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突出了戍边将士的荒凉境遇;二是暗写戍边将士的孤苦。这里不但环境荒凉,而且远离家乡亲人,内心孤寂。(意思对即可)
2.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顾
3.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宽广胸怀。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谁知嫁商贾 令人却愁苦 ——《聊斋志异》的商妇世界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近五百篇,其中描写和塑造的人物就有几百个之多。这些人物形形色色,书生、商贾、官宦、妓女、鬼、狐、花、妖……不一而足。其中一些形象已经被各个时期的研究者从各角度、各层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但有一种形象却少有人涉及和关注,这就是其中的商妇形象。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商妇的作品有三四十篇,商妇个性鲜明的作品就有二十多篇①。这么多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商妇形象,却少有人研究,不能不说是《聊斋志异》研究的遗憾。一商妇作为中国妇女的一部分,自然大多数妇女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如吃苦耐劳、善良朴实、聪明能干等在她们身上也有体现。和普通的妇女相比,商妇可能要更勤劳、更辛苦。因为她们的丈夫大多常年在外,家里家外的一切都得由商妇亲自操持,所以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她们可能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甚至更多的艰辛。如《房文淑》中的邓成德“与妻娄约,年终必返;既而数年无音”,其妻在家只能“日惟以纺绩自给”。后来为了给“传其已死”的丈夫留下传宗接代的香火,收留抚养了一个孩子。本来自己的生活就够艰难了,有了孩子之后,要“早起抱儿”,“不能操作谋衣食,益窘”,她的艰辛和窘迫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抱怨,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就舍弃了孩子,甚至在孩子的母亲又来之时,“恐其索儿,先问其不谋而去之罪,后叙其鞠养之苦”,即使连孩子母亲所赠之金也“坚却之”,恐怕孩子再被抱走。善良朴实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商妇们也大多具有。如《纫针》篇的夏氏,为了救助一个不相识的人,“百计为之营谋”,“竭力”为之谋得三十金,甚至不惜“典质相付”和“使人假诸其母”。三十金终于凑够了,但又被“盗穴壁”,抢走了。夏氏“乃对灯啜泣”,觉得无颜再见纫针母子,于是“见婢睡熟,乃引带自经于棂间。”这样一个为了别人,不惜自己的金钱,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去实现自己诺言的商妇,她的善良即使在中国妇女史上也是罕见的。有的商妇聪明灵慧,“巾帼不让须眉”,在男子一筹莫展之际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鸦头》篇中的王文虽然同鸦头私奔到汉江口,但苦无生计,担心“室对芙蓉,家徒四壁,实难自慰,恐终见弃置”,鸦头就劝他“何为此虑。今市货皆可居,三数口,淡薄亦可自给。可鬻驴子作资本”,于是“王如言,即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鸦头不但给王文指出了“做什么”,而且指出了“如何做”。正是有了鸦头的正确的建议,王文一家才“日获赢余,饮膳甚优。积年余,渐能蓄婢媪”,王文也才能“自是不着犊鼻,但课督而已。”当然《聊斋志异》中也有描写商妇小聪明的,如《恒娘》中的恒娘,帛商狄姓之妻,不但自己靠小聪明赢得了丈夫的宠爱,还把“绝招”传给了邻妇朱氏。有的商妇不但聪明灵慧,还很能干,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丈夫。如《小二》篇中的小二“为人灵巧,善居积,经纪过于男子”,所开琉璃厂,“每进工人而指点之,一切碁灯,其奇式幻采,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居数年,财益称雄”,她丈夫虽说是同她一块经营,但也只是在“五日一课”时,“为之点籍唱名数焉”。从上述所看,《聊斋志异》中的商妇作为中国妇女的一部分,是具有中国妇女应有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二因为“商人重利轻别离”,所以有诗描写商妇:“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②,有山西的顺口溜如此描写商妇:“有女嫁给走京汉,十年夫妻两年半。白天里伺候公和婆,夜晚改嫁与四堵墙。” 有徽州古民谣如此描写商妇:“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从这些诗和民谣来看,商妇和一般的妇女有很大不同:丈夫常年经商在外,尤其是行商,不能经常在家陪妻子。《聊斋志异》中也有同样的描写。如《犬奸》中的青州贾某,“客于外,恒经岁不归。”《夜叉国》中的交州徐姓,“泛海为贾”,回家已是几年之后,与夜叉生的孩子都大了。《房文淑》中的邓成德,“与妻娄约,年终必返;既而数年无音,传其已死”。《大男》中的奚成列,为避妒妻,“亡去”,后“弃儒为商”,十几年未归家。《锦瑟》中的陕中贾某,“恒月不归”。正因为商贾经年在外经商,家中没有男子,商妇们生活的艰辛和情感的煎熬要远远大于普通的妇女。安全问题。因为丈夫不能经常陪在身边,商妇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贾儿》篇中的楚某翁,因“贾于外”,其妻为狐蛊惑,狐虽最后被杀,但商妇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商妇》中的天津商人某,“贾远方”,其妻当晚被吊死鬼捉替身自经而死,如果商人在的话也许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诗谳》中的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四月间,妻贺氏独居,夜为盗所杀。”《折狱》中的贾妻王氏,被贼人所挟,终被“*之”,而且戏言成祸,导致自己丈夫被杀,自己也“自经死”。可见商妇的安全问题比其她妇女的安全问题要严重的多。情感问题。“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识几人船。”③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商人“重利轻离别”④,商人妇只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④还有前面所述的顺口溜“白天里伺候公和婆,夜晚改嫁与四堵墙”,这些都写出来商妇情感上的寂寞孤独和对生理欲望的渴求。《聊斋志异》也有这样的描写,如《青城妇》中的“青城山寡妇”,因丈夫“以故西归,年余复返”,“夫妻一聚,而商暴卒”,作者给出的原因并不能使人信服,反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寡妇平时对欲望的压制和见到丈夫后对欲望的渴求。有的商妇能够忍受孤独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为自己的丈夫守贞。如《大男》中的妾何氏,在丈夫离家十几年杳无音信的情况下,虽备受奚妻申氏的折磨和“抑勒令嫁”,但何“志不摇”;即使两度被卖,也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不污。《房文淑》中的邓妻娄氏,因丈夫 “数年无音,传其已死”,其兄“欲改醮之”,娄犹抱有希望,“更以三年为期”,终未改嫁。《诗谳》中的贩笔为业的范小山之妻贺氏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独居,常以刀自卫”,张成“欲挑之”时,就奋力反抗,“捉成衣,操刀而起”,“妇力挽,令不得脱,且号。”最后被杀身亡。有的商妇则不能忍受寂寞的煎熬,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感和生理的需求,就会寻找解决的途径:有的是自己解决,像《犬奸》的青州贾妻,就“引白犬与交”,虽被作者所不齿,但商妇的受到的寂寞和情欲的煎熬是可以想象到的;有的则“红杏出墙”,去寻找丈夫的“替代品”,释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这个在《聊斋志异》中有描写和揭示。像《胭脂》中的负贩龚姓之妻王氏幼时就“与邻生宿介通”,“既嫁,宿侦夫他出,辄寻旧好。”《折狱》中的贾妻王氏虽是被胁迫,但也不排除半推半就的意图,“我非不愿相交。”《折狱》附则里的“揭数百金出作贸易”的何甲妻就与同村王五“私已久”。虽然说“商人重利轻别离”,也经常经商在外,但也并不代表商妇们没有过真正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像《白秋练》、《锦瑟》、《小二》、《蕙芳》、《霍女》、《鸦头》、《罗刹海市》等篇就描写了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故事,这些故事前人已做过不少研究和分析,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三《聊斋志异》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蒲松龄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就以妇女改嫁问题来看:《聊斋志异》中有不少作品写到了商妇的改嫁。《罗刹海市》中马骥因“咸谓其已死”,“妻已他适”。《夜叉国》中的交州徐姓,长时间未归,“至家,妻已醮”。《房文淑》中因邓德成“数年无音,传其已死”,其妻兄“以其无子”,欲“改醮”其妻娄氏。《大男》中的奚成列十几年未归,先是其妾被卖,后其妻申氏被其兄苞“劝令再适”。唯有《牛成章》篇,虽被何守奇评为“足以警负心再醮者”,但牛成章把前妻抓来,并“口齕其项”“摘耳顿骂”,骂的内容却是“何弃吾儿”,他生气的应该是其妻“货产入囊,改醮而去”致使“遗两孤,难以存济”。而蒲松龄却又是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贞节观念是极力赞同和倡扬的。这在他的其它作品中可能表现的更充分些。他对守贞、守节的妇女大力赞扬。他曾经有一篇文章《请表一门双节呈》就是上书呈请旌扬刘家婆媳双双守节数十年的烈行⑤。在《乔女》中对心许孟生却矢志不二嫁的乔女大加赞扬。对失贞、失节的妇女则是歧视、反感。《金姑夫》中的梅姑,“未嫁而夫早死,遂矢志不醮,三旬而卒,族人祠之”。不想为鬼数百年后,梅姑竟招金生为婿,蒲松龄在“异史氏曰”指责梅姑“抑何其无耻也”。在《耿十八》篇中,他对改嫁的寡妇表现出十分反感、极为歧视的态度。在《金生色》中,则让金氏子的鬼魂借人之手,将不守“贞操”的妻子杀死,给“不贞不节”的寡妇以极残酷的惩罚。由此来看,蒲松龄对妇女再嫁的看法是有矛盾的,这可能跟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清初统治者推行的所谓的正统思想的矛盾有很大关系。明代中后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界的启蒙运动也随之产生,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思想迥然不同的“异端”思想,代表人物有李贽、汤显祖、徐渭、何心隐等,他们都反对三纲五常等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伦理思想,尤其反对宋明理学所倡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提倡人欲、真情、自然天性等,肯定人的物质欲望。文学界也产生了不少以此为理念的作品,像《牡丹亭》、“三言二拍”等,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蒲松龄出生在明末清初,晚明启蒙思想余韵未尽,而且受到明剧作家汤显祖的影响比较深,所以蒲松龄受晚明启蒙思想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贯彻到他的创造中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一定程度上对妇女再嫁不置可否的原因。但是,明中后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晚明文学思潮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它只可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不可能使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走上迅速解体的道路。而清朝在根基稳固之后大力推崇程朱理学,顺治即位后就规定,科举考试凡《四书》、《五经》试题均以程朱学派解释为依据。康熙则钦定编纂《朱子全书》,并亲自写序以示尊崇。最高统治者凭借政治权力推重程朱理学,对清代文人影响很大。蒲松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晚明哲学、文学思潮的影响,但他更是自幼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文人,对追求功名执迷不悔,醉心于科举。作为封建文人,他的社会道德观无法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框架,反而打着传统思想的烙印。这也就是他注重贞节观,总体上反对妇女再嫁的原因了。蒲松龄的思想是复杂的,一定程度上也是矛盾的,因此在对商妇的描写和塑造上和明中后期的作家像冯梦龙、凌蒙初等相比,他的作品中的闪耀的人性的光辉要逊色不少。结语不过,我们也不能拿现代的标准来苛求蒲松龄,毕竟一个作家不可能突破他的生活时代的局限。总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商妇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可以使我们了解清代商妇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到蒲松龄的思想观念,感受到《聊斋志异》的无穷魅力。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家乡江宁的思想感情。
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扩展资料: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
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
——泊船瓜洲
作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眼中颇具争议的一位,官做得最大,曾两次担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
政治生涯曾一度顺风顺水,和苏轼,欧阳修在政治上的失意相比,王安石可以说是意气风发。
一场变法轰轰烈烈,也正因为这一场变法,把他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一直被人诟病。然而有人骂王安石,就有人极度盛赞王安石。
今天我们不说王安石变法,我们说说他身上极不寻常的4点,从哪里说呢?就从他的身后名说起。
1、王安石不同寻常的身后名:有人骂他是天下第一小人,有人却为他立碑作传!
1908年“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当时的领袖之一梁启超为王安石写的传记《王荆公》问世,在这本传记里,梁启超给了王安石相当高的评价:“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干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
称赞王安石像千万公顷的湖泊一样广大,像万仞的高山一样高尚,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第一完人”,从此人们对王安石的印象开始转变。
1906年布尔什维克·列宁访问中国,评价王安石说,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的土地国有政策大加赞赏。
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正在抗战中的中国,说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青苗法对1929年前后处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从王安石推行变法到现在过去的900多年里,骂王安石的人却远比赞扬他的人多得多。
其中骂得最狠的一位就是杀死岳飞的宋高宗赵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赵构这句话意思是说:王安石一意孤行,他蛊惑宋神宗,诽谤前辈,诽谤祖宗的法度,他就是北宋灭亡的万恶之根源。
杨慎:“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此言最公最明矣。求之千古奸臣,未有其比。”
杨慎就更狠了,说王安石就是千古奸臣,天下第一小人,可见当时的人们非常憎恨他。
所以,这九百年来,人们对王安石这一高一低的评价,就注定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里最与众不同,最独特的一个。
2、王安石不同寻常的婚念观:对待感情尤其专一,一夫一妻,不离不弃。
王安石在对待婚姻感情上的态度,非常的专一,始终坚守一夫一妻不离不弃的原则。
这在宋朝,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正人君子了,在当时,就连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有姬妾,然而王安石不但没有,对他的夫人吴氏更是始终如一。
据记载,王安石在任知制诰时,有一天正在书房工作,突然进来一位长相端庄的年轻女子,他从没见过就质问对方从哪里来的。
他的夫人吴氏赶忙解释说是给他买的一个小妾来服侍他的。王安石一听说是买来的妾当即皱眉,仔细询问女子情况。
原来女子的丈夫是一位将军,在护送粮食途中粮食全掉水里了,家里变卖了所有家产还不够补上空缺,就把她给卖了。
王安石立马找来了那女子的丈夫,让那男子把女子带回去,不仅不要赎身钱,还另外给钱帮他们补上了空缺,让他们夫妻团聚。
在宋朝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王安石就偏偏是那个另类,既然我们已经结婚了,那就要对婚姻负责,这无关乎外面的女人是不是越来越漂亮,自己的夫人是不是越来越丑陋,这是一种承诺。
所以,我觉得王安石身上这一点真的很不起了,婚姻最好的状态,莫过于一人相守,白首不离,这是多少古代女子梦寐以求的情感,王安石做到了。
3、王安石第三个不寻常的就是,他朴素淡泊的生活态度,一生节俭,不拘泥于形象。
宋朝时官员的工资是非常高的,当时宰相一个月工资折合成我们现在的人民币,得有小十万了。
所以生活适度铺张一点完全没问题,但是,王安石却非常节俭,一生淡泊名利,朴素如常,节俭得近乎抠门。
据说,他儿媳妇家一个姓萧的公子到京城来玩,王安石请这位萧公子吃饭,酒过三旬就四块红烧肉,一个菜汤,两块馅饼。萧公子勉强把馅饼中间的馅儿吃了,旁边皮儿留着。王安石很自然地就拿起剩下的面饼三口五口吃完了。把萧公子吓得一溜烟跑了这。
可能有人看到这会说王安石太抠门了,还真不是,前面刚说的他为了让别人夫妻团聚,不仅不要钱还倒贴几十万贯钱白给人家,所以他不抠,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就特别朴素,毫不扭捏更不做作的朴素。
这对当时一个宰相身份的人来说太不寻常了。而且这种朴素是一种本色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作为君子的一种修养 ,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4、王安石最后一个不寻常的地方,他的个性非常纯粹简单,率性而为,甚至有点天真!
王安石是个个性非常简单纯粹的人,纯粹到有点天真,经常在朋友面前闹笑话。
据记载,王安石的好友刘贡父有一次找王安石谈事情,到王安石家里正好他们在吃饭。王安石就让书童把刘贡父请到书房等他。
刘贡父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王安石新写的一篇论兵的文章,非常佩服自愧不如。
刘贡父不仅学问好,还过目不忘,看两遍就记下了,然后悄悄地把书稿放回去等着王安石。
王安石吃完饭,就跟刘贡父聊天问他最近有没有什么新作。刘贡父就告诉王安石,自己最近新写了一部兵书。
王安石一听很感兴趣,刘贡父就将他看到的书稿全部背诵了出来。王安石一听,心里就很郁闷,跟自己一模一样啊。刘贡父走后,王安石就直接把自己的稿子全部撕了,他怎么会知道别人说的正是他自己的文章。
所以,我们看王安石很纯粹很简单,甚至是傻得可爱。他一生追求完美,对待学问更是严苛谨慎,绝对不会允许自己文章和别人一样,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担得起“唐宋八大家”的声名。
王安石画像
他的身上有一种极其吸引人的人格魅力,跟他的变法没有关系,纯粹是因为他个人的品格吸引着无数人去靠近他,仰慕他。这就是王安石最不寻常的地方!
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
含蓄悠远
秋思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 (767-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