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如何运用情感引导的呢?
1播下种子
就是在干一件事情之前,要提前让孩子知道,要去做什么,他应该怎么去做。比如你想带孩子去餐厅吃饭,要提前给他说宝宝,一会的话妈妈将带你去餐厅吃一顿美味的晚餐。在咱们到达餐厅时,你能到处乱跑,如果想出去玩,可以叫上妈妈陪着你。也不能大喊大叫,因为这样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就餐。在去餐厅的路上,可以再和宝宝重复一遍吃饭的一些注意事项。宝宝你记住了吗?去餐厅的时候不能到处乱跑,大喊大叫。然后到达餐厅门口的时候,再次向孩子确认你还记得妈妈给你说过的话吗?提前给孩子设定限度和要求,他们往往更容易去合作。
2观察和判断
在吃饭的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和判断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感觉他现在有一些焦躁想出去玩。这时你可以抽点时间陪他到处去走走。或者有时候看一下他是不是饿了或者渴了,这些要求如果被满足,他们会很快恢复正常。
3聆听
特别是孩子会说话以后。小孩子说的话我们要认真去聆听。有一天儿子说妈妈,你看这不是国王这是王子。我正在洗衣服就说蒽,是王子。然后儿子说妈妈你看。他的意思说,妈妈连看都没看就直接说是王子。不要试图忽视孩子的言语和情感,因为他们的感知能力是最敏感的。
4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听到儿子的哭声,我走过去。看到儿子拿着一个断了腿的奥特曼一直哭。他说妈妈,奥特曼的腿断了。我说妈妈知道你因为奥特曼的腿断了,特别伤心,特别难过。奥特曼肯定也特别的疼,特别难过。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去帮帮他。我们可以选择拿一个胶带给它缠起来。或者拿胶水粘看不出来痕迹。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来粘呢?儿子回答,胶水。当你能够对孩子难过的心情感同身受,并表达出来。他的情绪会很快调节过来。久而久之,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5同情
如果孩子摔倒,就关心的就问他,儿子,你没事吧?是不是不小心摔倒了?摔疼了吗?其实大人也是一样当有痛苦的时候,都希望有人去关心,孩子也是一样的。有些家长会在小孩摔倒的时候说,没事不疼,你最坚强了,自己站起来吧。其实有时候明明摔得很疼,这样说,孩子只会忍受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父母在情感引导中完全可以成为孩子的优秀榜样和情感引导师。情感引导会为你的孩子打造一件保护盔甲,在逆境时庇护他,让他能够更快的从消极的情绪和经历中恢复过来。情感引导会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们知道快乐来之不易,同时还能提高他们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获得情感引导的儿童在学校里学习更专心也学得更轻松。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3--4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萌发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
2、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有好奇心,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3、喜欢动植物和周围环境,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动植物的情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各年龄段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的,既体现学前儿童各个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了各个年龄之间的连续性。
5-6岁: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4-5岁: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3-4岁: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入一类。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都是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孩子的情绪变化,即时调整,寻找那个它感兴趣和喜欢的点,根据。其次对于孩子的情感依赖,他们会对喜欢的人或事多很多信任感和依从感,所以教育者需要给孩子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微笑,费一些心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