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的健身器材的作用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公园里的健身器材的作用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第1张

公共健身器材很受欢迎,但不知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会增加受伤的机会,长年累月还会造成关节损伤、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暗伤”。为帮助健身者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锻炼效果,笔者特总结了“室外健身器材使用说明书”,供大家参考。 跑步机 锻炼下肢的肌肉及人体髋关节和腰部肌群力量,增强心肺功能。 方法:双手握紧扶手,双脚分开站在踏板上做慢跑或走步运动。 注意:双手应紧握横杠,防止摔下;双腿摆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肌肉拉伤。 组合单杠 发展人体上肢及背部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的柔韧性与灵活性。 方法:人跳起,双手正握杠,做引体向上或者做悬垂举腿运动。 注意:双手紧握横杠,防止摔下受伤。 平衡滚筒 发展人体下肢肌肉力量,增强心肺功能及关节柔韧性,提高人体的平衡与协调能力。 方法:双手紧握横杠,双脚站在滚筒上,用脚缓慢向前或向后转动滚筒。 注意:紧握横杠;平衡滚筒静止时,才能上、下器械,运动开始时要慢,然后逐渐加快。老年人、身患疾病者不能使用该器械。 太空漫步机 增强下肢的活动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方法:手握扶手,双脚在踏板上,调整身体重心,双脚前后走动。 注意:握扶杆时要拇指和食指相对,握紧扶杆,这样可以避免松脱摔伤。 健腰器 活动腰部关节,放松腰背肌肉,适合除儿童外各年龄人群。尤其适用于腰部活动障碍、体弱肾虚、腰肌劳损及周身疲乏等症。 方法:双手紧握手柄,双脚平衡站在圆形踏板上或坐在转腰盘上脚踏踏板,腰部发力带动下肢或身体左右转动。 注意:扭转时腰部要有所控制,幅度不宜过大。切记手始终不要离开手柄。注意自己是腰与肩同转还是只扭转腰,如果习惯只扭转腰的话,要保持扭腰的转角在45度以下,扭转速度要缓慢和均匀,才能做到健身而不伤身。 腰背按摩器 按摩腰、背部肌肉,疏经络,调整相关脏腑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方法:人体紧靠按摩器,上下左右缓慢运动。该器材较适合于老年人。 注意:用力适中,动作要由缓到快。 跷跷板 锻炼全身综合机能及平衡意识。 方法:两人分别坐于坐板上,双手紧握扶手,腰部用力使主梁振荡。 注意:两手应紧握扶手,振荡频率不应过快过大。 单人健骑器 锻炼手脚协调能力,增强全身关节柔韧性。对腕、肘、髋、膝关节屈伸功能性障碍,四肢及腰背酸痛等有康复作用。 方法:坐在坐椅上双手握紧手柄,两脚踏牢踏板,脚向下蹬,同时手向后拉。 注意:操作时应挺胸抬头,双足踏稳。 划船器 发展手臂肌群力量,具有模拟划船的乐趣。 方法:坐在划船器上,脚蹬踏板,双手前抓把手向后拉,重复模拟划船动作。 注意:上下器械时要掌握好平衡,以免摔倒。 蹬力器 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膝、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下肢屈伸障碍、肌肉萎缩、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踝关节扭伤等有治疗和康复作用。

(一)大腿截肢大腿残肢的长短,对髋关节的功能有很大的影响残肢愈短,髋关节愈容易产生外展外旋和屈曲挛缩其原因:1对髋关节外展起主要作用的臀中肌和臀小肌被保留,而其内收肌群在中部被切断,导致肌力严重下降2对髋关节起内旋作用的阔筋膜张肌和股薄肌被切断,而外旋肌群得以保留3髋关节伸肌(大腿后肌群)也被切断,与完整保留的髂腰肌之间,屈伸肌力平衡失调4大腿截肢后,由于下肢重量显著减轻,患者在站立位或仰卧位时,髋关节所受到的使其伸直力大大减少,这也是造成髋关节屈曲的重要因素(二)小腿截肢小腿截肢对膝关节的屈伸范围及肌力影响不大由于起伸展作用的股四头肌止于胫骨粗隆,起屈曲作用的腘绳肌也在同样高度分别止于胫骨内髁和腓骨小头部因此,在通常的小腿截肢中上述肌肉均未受损伤虽然作为膝关节次要屈肌的腓肠肌被切断,但对膝关节屈曲影响不大但是小腿高位截肢,残肢愈短越容易产生屈曲挛缩这是因为,术后伸膝会引起残肢伤口疼痛,而且,大腿后侧肌群(绳肌)是经过两个关节的肌群,髋关节屈曲时,它会收缩使膝关节屈曲,另外,残肢愈短,愈难保持膝关节的伸直位(三)部分足截肢从跖骨到足趾部位的截肢,对行走功能的影响不大从跗跖关节到跗骨部的截肢,会使背屈肌和跖屈肌产生极度不平衡,易产生跖屈和足内翻挛缩畸形在距舟关节截肢时,因杠杆臂变短,步行时背屈无力,容易引起足下垂等畸形

你这种病情表现叫间歇性跛行,这个毛病考虑是腰椎管狭窄症,下面就腰椎管狭窄症作些介绍。有一点就是这个毛病不会致命,保守治疗比较难。 1.间歇性跛行是怎么回事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椎体及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舒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 2 如何鉴别间歇性跛行 腰椎管狭窄症表现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不同,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下肢可有节段性感觉障碍,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为袜套式感觉障碍。 (3)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步行距离随病程延长而逐渐缩短,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则不明显。 (4)必要时,可行动脉造影检查,神经性间歇性跛行动脉良好,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可显示动脉腔狭窄区。 3.引起腰椎管狭窄的病因有哪些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这种椎管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3)脊柱滑脱性腰椎管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椎管狭窄。 (4)外伤性椎管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5)医源性椎管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管狭窄症。 (6)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椎管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椎管狭窄症。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若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机制是肾虚不固,风寒湿邪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 4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为: (1)间歇性跛行:病人直立或行走时,下肢发生逐渐加重的疼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同的感觉,以致于不得不改变姿势或停止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继续站立或行走,症状再次出现而被迫再次休息。因反复行走与休息,其行走的距离则逐渐缩短。在爬山、骑自行车时,可不出现间歇性跛行。 (2)下腰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3)神经根压迫症状与体征: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4)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方法,如各种投照方法的X线平片、脊髓造影、CT扫描、CT脊髓造影、核磁共振等,以做出精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大区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因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相应的小关节发生滑膜炎性渗出反应、关节软骨磨损及碎裂,导致在椎体侧后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在两病同时发生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两者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多无困难。 5.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腰椎椎管狭窄症常见于中年人以上者,男多于女,患者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的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为酸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腿交替出现症状。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 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也有部分患者主诉多,没有任何阳性体征。 拍摄腰椎正、侧、斜位X线片,有助于诊断,常在腰4~5,腰5骶1之间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腰骶角增大、小关节突肥大等改变。椎管内造影、CT、 MRI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6 如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是导致慢性腰腿痛的病症之一,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多不理想,很多需 手术治疗才能解决问题 常用的保守治疗有: (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的目的是活血舒筋,疏散瘀血,松解粘连,使症状得到缓解。常用手法为按揉法、扌衮法、拿法、搓法、擦法以及下肢屈伸的被动运动。 (2)针灸治疗:可取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命门、环跳、风市、委中、昆仑等穴位,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 药物治疗:对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可采用镇痛消炎药物如扶他林、芬必得等。中药治宜温通经络、强壮筋骨,可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常用药如熟地、炮姜、杜仲、牛膝、制狗脊、续断等。气虚血亏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白芍。腰腿冷痛者加鸡血藤、独活、桂枝、*羊藿等。 (4)封闭治疗:可用硬膜外封闭,能消除肿胀,松解粘连,缓解症状,常用醋酸强的松龙125mg加1%普鲁卡因10ml,每周一次。 (5)医疗体育:可加强背伸肌、腹肌的肌力锻炼,使腰椎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推迟腰椎关节退变演变的速度。打太极拳对本病有较好的作用。 (6)手术治疗:经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7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是什么 手术指征是: (1)活动后腰及腿痛,影响生活工作,经保守治疗不愈者。 (2)进行性跛行加重,或站立时间渐缩短者。 (3)神经机能出现明显缺损者。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神经组织和血管在椎管内、神经根管内或椎间孔内所受的压迫。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切除、神经根减压术。

这种左右肢体肌肉不对称,主要是由于日常运动习惯造成的(左腿的使用频率或者发力相对右腿要多),需要增加右下肢的力量锻炼,如单腿下蹲,坐姿单腿腿屈伸,俯卧单腿弯举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平衡两条腿的使用频率和强度来改善这个问题。

运动功能障碍的六个评定:

1.运动发育障碍的评定: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2.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学儿由于反应过激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A.内收角:患者两下肢伸直,外展至最大限度,两大腿间的夹角

  B.国窝角:将小儿一侧下肢拉直,抬高,屈髋关节,大腿与小腿在间的夹角

  C.足背屈角:尽量被动背曲踩关节,足背与小腿间的角度

  D.足跟耳试验:牵拉患儿一侧足使尽可能向同侧耳部靠拢,足跟与臂部连线与桌面形成的角度

  正常小孩的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

  内收角国窝角足背屈角

  1—3月40-8080-10060-70

  4—6月70-11090-12060-70

  7—9月100-140110-16060-70

  10—12月130-150150-17060-70

  3.协调功能与精细动作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A.指一鼻试验:小儿在任何体位将臂伸直再用食指触鼻尖。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B.对指试验:任何体位患者用拇指与其余指依次对指,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C.轮臂动作:快速,反复作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有共济失调时难以准确完成

  4.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

  A.原始反射评定

  a紧张性迷路反射:头取正中位,上,下肢伸展,仰卧位时头后仰,全身伸肌张力增高,呈“伸展模式”伏卧位时头前曲,四肢屈曲,全身屈肌张力增高呈“屈曲模式”则为阳性,3-4月消失。持续阳性可阻碍小儿正常的运动发育

  b紧张性颈反射(TNR)

  ⑴ATNR:仰卧,头居中,四肢伸直,将小儿头转向一侧。阳性表现为面朝向侧肢体伸展,枕向侧屈曲。3-4月消失

  ⑵STNR:俯卧,头颈尽量前屈和背伸,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背伸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则为阴性。5个月左右转阳

  若TNR持则可影响小儿四肢运动发育,平衡能力及抬头。

  c握持反射:刺激患儿手掌R侧,引起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该反射2-3个月消失

  d交叉伸展反射:仰卧,头居中,让一侧下肢屈曲,后伸展,阳性表现为另一侧下肢则与之相反,该反射1-2个月消失

  B.自动反应评定

  自动反应评定包括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及保护性伸展反应

  翻正反应又称调正反应是小儿头和身体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小儿头颈,躯干和肢体立即恢复到正常姿势和体位的反应,它包括颈旋转翻正反应,迷路,立直反应及躯干翻正反应等

  平衡反应包括倾斜反应,坐位反应,立位平衡反应。可通过FUGL—MOYER评定法了解患者的平衡反应能力

  保持性反应:抱住小儿腋下,使他向高处向下接近桌面,小儿出现双上肢支撑床面反应,该反应于6个月出现。

  5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于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者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对其进行肌力评定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由于小孩较难取得合作,姿势,肢位较难保持固定,特别是肌张力较高患者,手法肌力检查难以准确判定肌力对于年龄相对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采用LOVETT6级分级进行评估

  6步态分析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的揭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

  脑瘫病人的异常步态最常见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垂足(划圈)步态,及各种肌无力步态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态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19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