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应该怎么练

五禽戏应该怎么练,第1张

五禽戏应该怎么练

 提起五禽戏,大家应该也都有所耳熟吧,这是一种十分好的健身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受到很多养生爱好者的青睐,每每清晨起来,都会在外面的广场上,看到很多中老年朋友精神奕奕的在练习,那么具体怎么练?以下仅供参考!

 

 山中猛兽之王,体貌威严,性情凶猛,气势凌厉。

  虎戏取法虎的动作

 扭腰提肩,寻食扑按,勇猛力大,威武刚健。练习虎戏可以使血气周流,长时间练习能疏导督脉,强筋壮骨,延年益寿。

  鹿

 性灵寿长之良兽,好角逐,善奔走,喜眺望。

  鹿戏模仿鹿的动作

 坠肘沉肩运转舒展伸筋奔跑,心静体松。通过这一节的练习可以活动全身经络关节,有舒筋活络,强筋健骨的功效。

 

 有推石拔树之力,体笨力大,浑厚沉稳,刚强不屈。

  熊戏模仿熊的动作

 步履沉稳抗靠推按,力憾山岳性惰而浑厚。练习熊戏要内练形神合一,外练肢体灵活,从而达到强体魄,壮胆气,补脾强肝,益脑降火的作用。

 

 有纵山飞身之灵,攀枝跳窜,机警灵活。

  依照猿的活动

 纵跳自如,攀援轻盈,喜搓颜面,敏捷机灵。通过这一节的锻炼,可以通关达窍,醒神健脑,灵活耳目。

 

 有较高平衡能力,肢体轻灵,好高飞,喜争鸣。

  模仿鸟的动作

 高翔轻落,悠然自得,运肢练臂,轻灵提气。练习鸟戏可以疏导经络,畅通气脉,对脏气虚疲,经脉不调,虚老孱弱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华佗去世以后,五禽戏并没有就此失传,而是在他的故乡亳州得到了一代又一代完整的继承和发展。华佗五禽戏的传人之董文焕,已经有90岁的高龄,仍然身强体健。董文焕习练华佗五禽戏有半个世纪之久,他把大半生的精力都用在对华佗五禽戏的习练、传承和推广上。

 总体说一句话就是虎练骨,鹿练筋,熊练脾胃猿练心,鸟练习皮毛,气贯周身。说明五禽戏总的好处也就是五禽的活动,它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也就是练形取意,练虎取虎意,练鹿取鹿意。所以借助五禽戏来调节身体情况。

 华佗五禽戏体现了预防为主、生命在于运动以及局部与内脏的'整体观等思想,也体现了阴

 阳、气血、脏象、经络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养生气功,华佗五禽戏完善了中国古代导引之术,对后世的武术套路和象形拳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具有祛疾防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华佗五禽戏在亳州延续传承1800多年,他的后人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懈的创新和发展,延年益寿站桩功就是其一,只不过它要求练功者具备深厚的气功修养,普通人一时间难以练就。而亳州的另一位五禽戏传人刘时荣则创新了一套五禽剑,它像华佗五禽戏一样,都适合在群众中普及。

 剑,在我国古代是随身佩带的武器。剑术是武术器械练习之一。剑术练习的重要环节是“身与剑合、剑与神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时荣根据剑术精神,以撩、劈、托、架、削等14种剑法,融入五禽五势之中,增加了五禽形意的发挥,并编写成《华佗五禽剑》一书,目前该书已经有海外版本。

 五禽剑就是来源于五禽戏,五禽剑就是五禽戏活动不到的地方,五禽剑就是起到作用了。

 比方说手,劳宫,鱼际,十宣多种穴位。但是在五禽戏上用不到这些穴位。但是手持剑,能对穴位摩擦,起到按摩作用,能健身强体,五禽戏走不到的地方它能走到。

 剑与神合这一主要内涵的融入,也使五禽的内心世界更加出神入人,刚柔相济,意力并用,体用兼

 备,形与神合,而超脱内外两果,得到气质与身心的升华。

 从这个来看,亳州五禽戏大有发展)头,今后还有很大的前途,不惟我们国家的,在世界也可以说是国粹,是我们亳州值得骄傲的东西,我是亳州的一员,我也愿意为五禽戏的发展做贡献。相信五禽戏在不久将来会广为流传。

;

表演课模仿鸵鸟方法如下:

1、外部形象的捕捉与创作,通过观察鸵鸟的“神态、形体、感觉、行动节奏”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2、“形神兼备”合理的组织舞台行动。

3、动物模拟,拟人化的交流。

答案:D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其创编者为华佗。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功法。2011年6月五禽戏被纳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D项说法错误,当选。

健身气功 五禽戏的功法特点是安全易学,左右对称、引伸肢体,动诸关节、外导内引,形松意充、动静结合,练养相兼。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创立的,模仿熊、虎、猿、鸟、鹿的动作,来锻炼自己的身体,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能够让我们的身体的各个部位很好的锻炼到位。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因此,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本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总的来看,新功法以腰为主轴和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以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增强健身功效。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为主的功法,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虽然“形”显示于外,但为内在的“意”“神”所系。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要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健身气功·五禽戏”模仿“五禽”的动作和姿势,舒展肢体,活络筋骨,同时在功法的起势、收势以及每一戏结束后,配以短暂的静功站桩,诱导习练者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和“五禽”的意境,以此来调整气息、宁心安神,起到“外静内动”的功效。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功理作用

1、虎戏,经常练习能使人强筋健骨,精力旺盛;可以增强人体肝胆的疏泄功能,对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2、鹿戏,经常练习能增强体力,益肾固腰;适合中老年人长期练习,对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效果较好。

3、猿戏,经常练习能使头脑灵活,增强记忆力,可以悦心情、畅心志,改善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盗汗、四肢发冷等症状。

4、熊戏,经常练习能增进消化,促进睡眠,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不思饮食、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得以改善。

5、鸟戏,经常练习能调和呼吸,疏通经络,增强肺的呼吸功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胸闷气短等症状。

模仿小鸟的8个舞蹈动作如下:

壮族舞蹈中,手位的动作多样,但基本手位包括七种:直指、 弓形、勾形、托手、摊手、掌心向上和掌心向下。

壮族主要的舞蹈形式:

壮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它有着不少舞蹈,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壮族主要的舞蹈形式,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扁担舞:

也叫“打虏列”“谷榔”。流传于广西马山、都安等村寨。谷榔一词壮语意为舂米用的木臼。过去壮族用粗原木掏空成舂,用木杵舂米。此舞源于舂米劳动,最初的形式是围着木臼表演,后来发展为用竹扁担敲打板凳。可以说,唯有壮族“扁担舞”是

摆脱了舂碓的局限,比原有形式更加活泼、自如,音响节奏更加多样、动听的道具舞蹈。

此舞不但能表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动过程,而且依然保留用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的古朴风韵。“扁担舞”尤为中年妇女所喜爱,表演时人数一般是四人,多则十人为一组,或同击板凳,或互相交叉击打,此起彼伏,错落有致,舞姿健美。

春节的夜晚灯火处处,人们自行组织敲击起舞,笑声阵阵,村寨沸腾,一派丰收的景象。壮族谚语有“正月春堂闹轰轰,今年到处禾泰丰”的说法。

舂米舞:

原是古骆越、西瓯人的“舂堂”,后发展为许多民族的歌舞形式。如布依族、黎族的“舂米舞”佤族的“舂碓舞”“舂棒舞”高山族的“杵歌”等。舂碓之舞古已有之,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对舂米之声描述:“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

关于舂堂一词,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解:“取禾舂于槽中,其声如僧寺之木鱼,女伴以意,运杵成韵,名曰舂堂……”由此可知,舂堂意指妇女舂米时有节律而动听的乐音。其他地区有将舂碓舞叫作“打砻舞”“经砻舞”等。

翡翠鸟舞:

流传于柳州武宣壮族居住区。道具用竹蔑制成鸟形,外糊绿绸缝以绿绒线作羽毛。当地人喜爱翡翠鸟毛色碧绿,啼声清脆,性情温和,视其为吉祥的象征。春节期间,一男子扮裴翠鸟,另一人扮老者,率鸟沿问到各家拜年演出祝福。表演时舞者进道具内,两手分执或勾住鸟头、眼、嘴、翅膀操纵杆,鸟头转动,眼张合,嘴作响。

表现飞翔、觅食、饮水、洗澡、磕睡等亲切、动人的动态。舞毕从道具上拔一根“羽毛”送主人,祝愿主家人丁兴旺。主人酬以酒肉、红包。沿门送福的可联想到汉族秧歌的排门演出。表演的技法与傣族孔雀舞近似,各类鸟形道具的舞蹈融入了壮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蟆拐舞:

即“青蛙舞”。当地称青蛙为蟆拐,并有崇拜蟆拐的遗风,每年农历正月的“蟆拐节”中,人们要表演与青蛙有关的系列舞蹈,此俗流传于广西的天峨、南丹、凤山以及红水河沿岸等壮族居住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1716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1
下一篇2023-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