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太是标准的家庭主妇,近来老是感觉右肩膀酸痛难以入眠,关节卡卡造成活动受限,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已恶化至手不能举,无法梳头或拿高处物品。中医师表示,这是典型的五十肩症状,除了治疗之外,建议患者平日多做复健预防沾黏现象,而一般民众也可当作日常保健之用。
五十肩好发于50至60岁民众,肩关节活动角度受限和肩部疼痛是主要症状,徐翊伦中医师建议平时多做复健运动预防。
手难举痛难眠 五十肩好发中年女性
彰化基督教医院中医部中医师徐翊伦表示,五十肩在医学上称为沾黏性肩关节囊炎,因好发于50至60岁之间,所以俗称五十肩或冰冻肩。典型症状是肩关节活动角度受限和肩部疼痛,患者常会感觉梳头、穿衣拉拉链、搔背等活动困难,有些人还会痛到晚上睡不着觉。
五十肩多因肩部软组织及关节囊腔受损所致,好发于女性,且长期肩部固定不动、肩部过度使用、肩外伤、停经后妇女,以及罹患中风、帕金森氏症、自体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者,罹患率较高。
五十肩不治疗也会好?迷思!
许多人认为「五十肩不治疗也会自己好」,不过,徐翊伦中医师表示,患者误以为疼痛感和沾黏情况减轻就不理会,但实际上做某些肩关节动作时,仍会感觉「卡卡」,长期反而会加速局部肌肉萎缩,造成关节腔内软组织钙化,使病症更严重。
为了提高生活品质,建议患者接受完整的治疗,内服药物帮助温通经络和活血化瘀,促进肩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沾黏组织;同时配合针灸和伤科治疗手法,帮助局部肌肉和关节放松,剥离沾黏的组织。
预防五十肩 每天勤练5运动
徐翊伦中医师建议患者和一般民众,平日多做以下肩部运动,降低肩部关节沾黏,预防五十肩发作。
腰绕圈运动: 站立双足稍分开,向前弯腰90度左右,患肢下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出画圈动作,动作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到最大限度,每天1至2次,每次50至100回。
手指爬墙运动: 面对墙壁站立举起患肢,手指触墙,手指沿墙向上慢慢爬行到最大限度,然后向下回到原位,每天1至2次,每次10至20回。
背后抬手运动: 双手置于背后,健侧手握患侧手腕部,健侧手拉患侧向上到最大限度,每天1至2次,每次10至20回。
摸耳朵运动: 采站或坐姿,患肢高举过头顶,尽力触到对侧耳朵,同时头部保持正中位置,每日1至2次,每次10分钟。
考德曼式运动(钟摆运动): 上半身前弯约90度,健康侧靠著椅子等支撑物,让患侧肩膀和手臂自由下垂如钟摆状,然后利用身体的前后摆动,自然带动患侧肩膀和手臂运动,可逐渐改善关节活动度受限等情形。
01
这是由于人的脊髓是属于大脑的,意识产生在大脑中,但大脑却能在某种程度上操控脊髓的活动。而且这样走路,人们才感到轻松、舒服、避免身体左右摇晃,还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人们在走路时胳膊前后摆动。
人,只要一迈开双脚,两臂就会很自然地轻微摆动。一般, 双臂自然摆动是不费力的。即使是长途越野行走以后,两脚发酸,腿部肌肉已耗尽气力,这时我们的双臂仍会轻松地来回摆动。显然,这个动作是手臂肌肉有节奏地收缩的结果。
走路时手臂为什么要摆动呢? 一开始,有人以为这样可以减少行走时消耗的能量。
可是测定结果表明,手臂是否摆动对走路时消耗的能量丝毫没有影响。也有人提出,这样可以校正头部的位置。因为人走路时总是面向前方的,可是随着双脚的交替跨步,臀部会发生转动,这种转动会通过肩部传到头部,使人的头部在走时左右转动,而手臂和脚交叉摆动,就可以抵消这种转动。
但科学家经过精确测定后发现,人走路时即使手臂纹丝不动,臂部转动的角度也只有9度,到了肩部转动角度还会减小,最后头部只不过2度左右了,不会影响人体面向前方。当然,这个理由也就站不住脚了。
有些科学家联想到了人是从猿猴等四肢着地的动物进化来的,四肢着地的动物在行走时,前后肢交替跨步是很有规律的。
人开始直立行走后,四肢动物的前肢成了人的双臂。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人走路时把手臂绑住不动,结果手臂的肌肉仍旧有规律地收缩着。看来,人走路时摆动双臂是四肢着地的动物行走姿势残 留的影响,主要起协调和平衡走路姿势的作用。
那样容易累,而且不稳
正确的跑步动作应当是:两肩稍提,两臂弯曲成90度,前后摆动不大而稍有上下弹动,肩稍抬高,跑步中大腿前抬较高,后蹬充分,步幅大而有弹性。这样可使腹部肌肉紧张,内肚上提,呼吸均匀、细长、充分而有节奏,跑步中腹肌适当紧张,注意提气,这本身就是对呼吸器官功能的训练,也是对腹肌的锻炼,使腹肌的控制力增强,也是身体健美的有效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