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

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第1张

如何欣赏中国画?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理解会敏锐我们的直觉,欣赏时再结合想象,方能领略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气韵、神韵、陶冶情怀。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几千年来,它们曾走过了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从实用到艺术化的漫长路程。毫不夸张地说,书与画是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都在中国书画里得到了显化,并通过它们而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东方朋友乃至世界各国朋友的认同。历代那些稚拙的或者雄健的或者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神秘的或灿烂的或淡雅的绘画名品,都是我们民族的精华——书画艺术家们(包括不知名姓的民间艺匠)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思,也体现着“道”,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可以说,每幅字、画都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心态,积淀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层。作为艺术,作为中国人心理意识结晶的书画艺术,就更不待言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欣赏书画艺术。它是如此的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要理解与感受神秘的陶绘,狞厉的青铜纹饰,静穆的佛像,意在笔墨之外的文人画和高度抽象、流动的书法点划结构,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欣赏中国书画,允许欣赏者持的某种主观态度,这需要情感与想象。需要理性、确切的知识与判断。将二者合而为一,是笔者试图向读者提供的既引导欣赏,又介绍知识的文章。  传统中国画以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为工具(原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工笔画和写意画。人物画强调“传神”,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刻画)、肢体语言、环境等的表现,达到以形写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或合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花鸟画则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在笔墨色彩上讲究:1、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2、墨法多层次的变化(五墨六彩——焦、浓、重、淡、清加上纸的颜色),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3、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那幺我们究竟如何欣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艺术(诗情画意)和笔墨技巧以及中国画色彩的魅力等方面去品味(欣赏)中国画作品。

付仲超

付仲超(19553—)四川简阳人。擅长中国画。历任四川美院讲师,中国画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画艺术教学与创作研究工作,主张将传统的美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审美理想结合中追求人物画的现代感,并注重中国画的内涵和精神性,所作给人以新的视觉美感。

中文名:付仲超

出生地:四川简阳

出生日期:19553

职业:四川美院讲师

毕业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西北风》、《残雪》

简介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在英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大型展出。多幅作品在《美术》、《中国画》、《朵云》等美术刊物发表并被专版介绍,先后被邀参加国内及港澳地区的有关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多篇。作品《九月的风》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悠悠小溪》入选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薄雪》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铁蹄洪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学术论文有《在基本功习作中对学生的作品意识的培养》。现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简历

197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国画专业并留校任教。

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继后结业中央美术学院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研习班。

1993——1999年担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工作。

获奖情况

先后5次在全国美展获奖,8次在省美展上获奖,其中《冬日》获“全国中国人物画展”铜奖,《回声》获“世界华人书画大展”铜奖,《西北风》、《残雪》等获“中国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国画家奖,《静溢的雪原》获“第四届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九月的风》获“四川省中国画大展”金龙奖,《铁蹄洪流》获“四川省美展”一等奖。

作品赏析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6项法则。

懂得这6项法则,今天你也不用担心不会欣赏国画了。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

1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要有气势、豪气、不能有匠气、俗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

以水墨染出阴翳的天空,山石皴笔不多而气象雄浑。

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北宋巨然《秋山问道图》

图中上部,主峰高耸,几出画外,但其势柔婉,与北方画派的坚凝、雄强显然不同。画法方面,谁能用淡墨长披麻皴,不为奇峭。

2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

明吴伟《江山渔乐图》

此画在空间处理上,前实而浓重,远景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

明李在《阔渚晴峰图》

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画树木呈“蟹爪枝”状,是典型的北派山水面貌。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

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重: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纸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

变:变化,笔画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

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

明唐寅《落霞孤鹜图》

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

明吴伟《灞桥风雪图》

灞桥在陕西长安县东,亦称霸桥,唐人送别者多于此折柳相赠,有“灞桥折柳”典故。此画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

唐王维《江干雪霁图卷》(仿)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3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明唐寅《湖山一览图》

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所绘景色,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融而为一。

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

明朱端《烟江远眺图》

画家将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复、精密等特点与南宋院体山水的简洁、空旷、疏朗等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有别于宋代院体的明代院体画风。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虚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董源《寒林重汀图》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整幅画面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尽之感。

该篇文章转载自佰仕鑫艺术微信公众号同名文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自在FUN艺术生活馆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号哟~

胡涛

中文名:胡涛

国籍:中国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西安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庭院》《城市风景》《众生相》

个人简介

胡涛,男,现任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教师。

199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

200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0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创作研究生

作品参展获奖

1999年作品《庭院》收入《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美术作品鉴》

2001年国画《城市风景》发表于《艺术家》

2001年国画《众生相》发表于《美苑》

2001年国画《城市风景》获全国美术院校优秀毕业创作二等奖

2001年国画《众生相》获“美苑”杯全国艺术院校作品展一等奖

2002年国画作品参加《西部·西部》艺术大展

2009年国画《脊梁》参加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2010年国画《桑梓情》被评为西安美院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创作一等奖

2010年国画《脊梁》获首届陕西美术大奖创作奖

2011年国画《回乡路》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作品赏析

"以胸襟学养为基础,以情感意志为主宰,驾驭着笔墨形迹纵横驰骋,是徐渭成就一代宗师的关键。"

成为大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领域皆如此。我想首先要有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让你耐得住寂寞,禁的住诱惑,潜心钻研于那一方小的天地中。其次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另外,综合素质要全面,对于作品的诠释才能全面,且别具一格。最后,也是关键因素,就是人生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认识,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本次讲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南京博物院馆藏绘画作品

二是著名师徒父子画家的推陈出新

1青城白杨 花鸟画的代表画家 陈淳

观赏国画的原则,首先"远观其势,近取其质"。

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需有主有宾,画面的构成也要有主有宾。在构图时不能把所要描绘的形象平等对待,更不能喧宾夺主,需要营造—个构图中心,从而达到最充分地表现主体的效果。因此,在中国画中构图也称之为“经营位置”或“章法”。绘画中的构图要高度统一。

陈淳 师承沈周,文徵明,陈淳«秋江清兴图»是其晚年的一幅设色精品,此件作品上部有陈淳的题诗,"应是怕随凡卉洗"点明了他不随凡俗的性格。(图1)从构图来看,属于"须"字形构图,鸭子,荷叶,石头,诗文等景物整体靠右,面向左,左侧留白。

造型特点: 图中鸭子身正,头身体尾在一条线上,这是绘画上比较忌讳的。一般来说,头,尾,身子所朝不同方向,会使画面更生动。但此画中水鸭刻画极为传神,羽毛的色泽,尤其是经水后的湿润感通过湿中微带干燥的墨色获得再现,且周身羽毛处理并不一致,将鸭子的神态动势刻画地极其精到。眼珠以微微的湿墨点出,神采奕奕,呼之欲活。水鸭游水激起的水纹,以若不经意的几根线条描述出来,并稍作渲染,衬托了水鸭幽静闲适的神态。

陈淳真正将文人画的基调确定下来,从沈周水墨写生到陈淳水墨写意,这是观念的飞跃。文人画特点,比较清淡,俊秀。文人先天优势是书画结合,且不同于宫廷水墨画一味追求气势的画风,既专注于动又不忽略内在的静。但也有劣势,造型能力不如宫廷画家,文人画主要表现画家心中意气,主会意。

陈淳的突破

花鸟画题材,宫廷画家多以奇花异卉和寓有富贵吉祥以及节令,喜庆意义的题材作为描绘对象,文人画则以梅兰竹菊等为题材,与人格操守联系起来,很少把日常平常花卉蔬果纳入画面。沈周注意到这点并加以实践,而陈淳在其师基础上以文人士大夫独特的审美眼光进行创作,扩大了花鸟画题材。花鸟画真正注重笔墨意境是从陈淳开始,他不仅写物之形,且透过物之形写物之生,并进而意与心会。正因为他的创作实践,为中国写意画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扩展知识>

中国画里的五字构图法

1“之”字构图法(图2) 所谓“之”字构图是左推右让、由近及远,纵深感极强,有点像“ s”的线条。“之”字构图法的诀窍在于,“左推右让”有点像太极,当左边的山脉向右延伸时,右边就空白出来避让开。这个空白的地方就是留白。

2“甲”字构图法(图3,4) “甲”字是上重下轻,视觉冲击力非常强。上面重的部分是视觉中主体,下面轻的部分是陪体。“甲”字构图法适合竖构图,突出画面的上方(远景),下面采用大量的留白,然后一个很小的点睛之笔主体(视觉点)。

3“由”字构图法 (图5)

与“甲”字构图法相反,“由”字是上轻下重。在画面的上方采用大量的留白,而把画面的重点留在下方。

4“则”字构图法 (图6)

“则”字构图法,就是左实右虚。通过虚实来表现空间的关系。虚实结合,再利用留白的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能画出空间感极强的作品。

5“须”字构图法

“须”字构图法与“则”字构图法相反,是左虚右实。把视觉的重点放在右边。无论是左实右虚还是左虚右实。一个关键点在于,左右之间要平衡好,虚实在于空间上的表现,不要左右失衡。

2陈鸿寿

(图7)构图为 "则"字形构图,略带有"之"字形构图。国画中的"金边银角草肚皮"主要指构图,下图中心部分的"肚皮"区域是一片空白,类似于人体舒展后的感觉,使画面具有明显张力。

3徐渭 明朝大才子,他的才华,他的血性,他的癫狂,统统流露于他的作品中。看他的画,令人惊,令人羡,令人叹,令人怜。

«杂花图卷»此画由右向左展开(图8),开卷是折枝牡丹石榴,继而泼墨荷花,大笔涂抹,以此过渡于第一个高潮------梧桐。其造型顶天立地,泼墨点叶。借梧桐之写生,对舍己助人之精神的赞叹。此高潮过后,用细笔双钩梧桐果作巧妙过渡而进入间歇------菊花,南瓜,扁豆,紫薇。间歇过后,进入整个画幅的最高潮------葡萄,芭蕉。葡萄用枯笔飞白如疾风般扫出粗干虬藤,用浓淡相破的手法狂风暴雨般涂写叶片,以淡墨湿笔参差错落点出果实,满目酸涩凄苦。芭蕉则以大笔横扫,水墨淋漓,构图再一次顶天立地。蕉叶由浓而淡,进入尾声------梅花,水仙,竹。

此幅画为大写意,泼墨、焦墨、积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徐渭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跟在古人脚后亦步亦趋。其作品更为强调的则是感情的宣泄,而题材,技巧通通不过都是表达情感的手段而已,通过笔墨把情感中最本真的部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以胸襟学养为基础,以情感意志为主宰,驾驭着笔墨形迹纵横驰骋,是徐渭成就一代宗师的关键。

4张路 «苍鹰逐兔图»(图9)大体来看,由则字形和由字形构图组成,描绘了茫茫大野中,一苍鹰发现一野兔,遂斜转方向,掉首俯冲掠向野兔,野兔意识到大祸临头,疾速向坡岸下草丛深处逃窜,附近小鸟也被突来的阵势吓得惊慌失措,坡岸丛草被风刮向一边。此画精彩之处在于专注于鹰,兔,秋草的动势,两种力量的冲突,草被风刮向一边,而鹰的力量与风的力量相对,两种力量的冲击使画面生动活泼。

5阎次平 «四季牧牛图»

«四季牧牛图»中的《春牧图》(图10)牛用细笔画出,根根毫毛毕现。草用细线笔笔写出,流畅柔和。柳叶亦用较小的笔触片片撇出,茂密而秀润。牛的身姿一为侧面,一为正面,正面之牛透视感极强,充分显示了画家的写实能力。人物线条简练概括,见笔见神。柳树主干用较粗的线条,见质见体。从牛毛、人面、衣纹到青草、柳叶、树干……采用了由细到粗的各种笔法,自然过渡而又相互衬托。

6龚贤 清代初期,反清复明的义士,有开创性的大家,其特点,积墨无数遍,墨色又厚又润。早期白龚(墨色淡,多用枯笔使转,空勾石纹,在阴凹处用密笔排皴,造成体积感),中年灰龚(介于二者之间),晚年黑龚(积墨若干次)。五百年之后极受推崇。

7建江 反清复明,后出家

其作品清冷,以线为主,严谨

山石画法是用线条交叠来表现。

8金农 "扬州八怪"之一,«玉壶春色图»是其晚年画梅精品。此画最为奇突之处是画极粗大的老梅树干于画面中心位置,这几乎是除金农之外无人敢为的大胆构图。而金农认为这样可以表达其孤高自傲的心境,它仿佛是金农的自画像。学富五车,顶天立地,足当栋梁,却当不了栋梁。

      此作品之构图,很难处理,大面积的粗干易显呆板。为此,金农以水淋淋的湿笔作画,且以细枝繁蕊穿插其间,巧妙打破了粗干的板滞闷塞。粗干不作皴纹,如没骨之法,不仅避免了与细枝平分秋色的错乱,使画面更为整体,粗干更为突出。而细枝有直有曲,有浓有淡,泠然直上。而细枝有直有曲,有浓有淡,泠然直上,左下角一枝则先俯而后仰,所谓"出俏"之处。随后又于梅花上点以白粉,进一步醒目提神。

8金农

上图枝干粗壮,极富创新意识。

9髡残 反清复明,僧人。

10石涛 四僧之一

画风多变,很有创新精神。"搜近其风打草稿",上图采用"三节两段"构图法。

11吴昌硕 从他开始中国画有了生命力。(见)

12八大山人 风格"清冷疏落,很惨淡"

弧形用笔,画面高度统一,大面积留白。留白才能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13黄公望 元四家排第一位,命运坎坷。号称"松雪轩中小学生",拜赵孟頫为师。名作«富春山居图»

14倪瓒 元四家 近处一块,远处一块,中间大面积留白。清清冷冷,连印章都不盖。

二 著名师徒画家

(一)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在工业革命之后才独立出来,中国山水画1000多年就达到高峰。

魏晋时期开始山水画

1顾恺之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2隋朝 改变了比例失调,"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李思训学习展,但也有发展,展的树不遮挡,而李的树层层叠叠,相互遮挡。是在学习基础上,继承发扬。

父子俩"大小李",北宗开宗立派人物。李昭道所画的大山大水,

荆浩,五代时期 所画的太行山,表现隐居的高士情怀

关仝

李成 全景山水

李郭师徒 卷云皴法

«早春图»左边右边都有溪流,似二龙相抱,中轴对称的全景山水特点

李唐 皴法是"方折的",叫斧劈皴,马远是在他老师的基础上画的"大斧劈皴",现实中不多见,主观性强,视觉冲击力更强

五代时期的大画家,荆关董巨

董源用小线条"披麻皴"来,赵学董是长的线条,"长披麻皴",黄也是"长披麻皴"。告诉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找到自我特色

董其昌,

石涛"书有二王法,画分南北宗,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我自为我,自有我在”的主体意识和艺术创作上“我法”的创造和运用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基础除了他的身世所带来的怨忿、逆反意识之外,还应包含创作主体对自然山水的丰富感受,新的审美发现和体验,以及与之相应的艺术创作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他认为:“古人未立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之人不能出一头地也。”也就是说,所谓古法,本是无法之后的立法,或为立法之后的变法根本无须拘泥。既然人无限,法亦无限。若死守古法,又如何挣脱束缚,自成一家呢

李可染山水画家学习齐花鸟画家白石的沉稳,可染先生到北京师从齐白石,随侍齐师十年,他并没有直接学习齐白石的画,而是学到了齐白石绘画、书法最关键的一个字——“慢”。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反透视法

西方重视比例上的真实,东方重视感觉上的真实。

而中国人会依靠将后面山体画的很大,西方就会近大远小,远山画很小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力  我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中说:“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意思是说,能够深刻感受和领会文艺作品妙处的人,在欣赏杰作的时候,必然能够获得内心的喜悦、精神上的享受,好像春天里登台观景令人心情舒畅,又像动人的音乐和美味能够留住过客。的确,对于文艺的爱好,有时可以达到迷恋的状态。孔夫子在齐国听了韶乐,不是“三月不知肉味”吗如果你经常出入美术展览会的话,就会看到在美术展览的大厅里,热情的观众川流不息。有些伫立画前久久不动;有些虽然匆匆而过,但可以感觉到他们每看到一件值得欣赏的作品,便在精神上有一种兴奋满足感,有时竟然禁不住会心地喜形于色。有些掏出速写本临摹大意,记取细节;有些转来转去一看再看,真是一步一回头地留连忘返。马克思也讲过,审美的精神感觉,不同于‘‘被粗糙的实践的需要所支配的感觉。”他又说:“如果音乐很好而听者又懂得音乐,那么音乐的消费会比香槟酒的消费更为高尚”。可见,文艺的欣赏,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  如果文艺创作是精神生产的话,文艺的欣赏则属于精神的消费。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算是文艺活动的全部。作者和欣赏者通过作品为媒介,沟通、交流、传达、接受、拓展、反馈,发挥着社会效用,同时也在互相促进中提高发展。  亦如物质消费也有许多学问一样,艺术的消费也有一个是否善于享用的问题。这就牵涉到主观审美感知能力的问题。比如同样去听音乐会上交响乐的演奏,有人能够领会美妙的旋律、节奏、多层次的结构等等,并且还能够理解作品的情绪、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内涵。在接受作品的艺术美和思想性的同时,也拍动想象的翅膀,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巨大的美感享受。而另一个人,听着同样的音乐,竭尽努力迫使自己理解,还是莫明其妙。或许有人感到简直索然无味,只好抽身退场。美术作品的特点是可见的、直观的、形象的,比之文学、音乐等等似乎更加大众化、通俗化,但也有个能否理解的问题。众口交赞的作品,我们在观赏之后,或许有摸不着头脑的空虚感。一个展览会与另一个展览会,专家们对风格流派、新意、形式美、倾向等等,可能争论得难解难分,而一个外行却看不出彼此有何不同。我曾听说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给宣传部门下达节日装饰的指示时,提出的要求是“花里胡哨”。这说明,作为文化素养一部分的审美能力,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接触了艺术作品,并不能够欣赏。艺术欣赏是需要一定修养的。还是马克思说得好:“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这也就是说,艺术修养高的人,能够在杰出作品的欣赏中感知更多的东西,司以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否则,最美的艺术作品,对他来讲也是毫无意义,如同子虚乌有。刘勰在《知音》篇一开头就发出“知音其难哉!”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一则故事,说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初见南朝名画家张僧繇的画迹,觉得不过“虚得其名”,可是再去看时,发现不愧是“近代佳手”,待第三次仔细看时才悟到张僧繇绘画艺术的真正高妙之处。于是“留恋十日不能去”,“坐卧观之”朝夕揣摩。这说明识画与相马、识人的道理相通,其优劣并不是一望而知的(当然也不排斥有一见钟情的另外一种情况)。那么,应当怎样欣赏艺术,或者说,怎样培养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和智能呢  任何一个认识(审美,也应该包含在人类广义的认识之中),都是在多次反复中获得的。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要靠长期的积累,多多接触艺术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话很对,所以也有人主张亲自参加艺术创作实践,大有助于领会个中三昧。倒不妨试一试。对于艺术,不要看得太简单,也木必望而生畏。实际上,把文艺视为“诗赋小道,壮夫不为”者有之;深知“文章千古事”的道理者可能更多。我们不要做无师自通的狂夫,也不要相信只有天才方能问津艺术的迷信。  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见多识广,自然由外行变为内行,能够深识真谛。要达到这个见多识广,就要“博观”。对于有志于中国画者,博观,应当有这样几个层次,首先,你要欣赏中国画,.自然你当多看中国画作品;你即使只喜欢写意山水画,你也不妨看看人物、花卉、工笔重彩等等。其次,不要囿于这一个画种,也要看看油画、版画、雕塑、民间玩具等,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再其次,你还需要追索一下历史,就是说,你既要看看当代的作品,留心南方画坛的新作,北国的艺术信息,以及兄弟民族美术、民间美术的情况;也不可忽略去故宫走走,目睹历代绘画杰作的原件。再则,若有机会,也可浏览外国画册,参观来华国外美术作品展览,从比较中把握美术的规律。此外,你最好对其它艺术有广泛的兴趣,对**、电视、戏剧、音乐、文学、杂技、体育、武术等等多多留意。这样,你的知识面广了,审美经验多了,犹如吸收了多种维生素的营养,艺术审美机能必然会是比较发达的、敏锐的、深刻的,能够多渠道、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艺术欣赏,不仅获得顿悟,还能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艺术思维,比较品评以至联想,生发出新意,翱翔在广阔的艺术天地。  这里已经接触到艺术的能动作用。就是说,欣赏并不仅仅是被动地、静止地接受,应当说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如同艺术家在创作时一样,要有形象思维。作品只是引发欣赏者艺术想象的导体。正因为如此,艺术欣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仅是着眼点、钟情点不尽相同之故,也由于人们素养、阅历、情绪、审美情趣的差异,而造成看到看不到,感兴趣不感兴趣的问题。同样,从千百年前的艺术作品中还不断会有比前人更多新的发现,也说明欣赏是人们的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  谁都知道,文艺作品虽然有教育意义,但首先要给人以喜悦和美感。因此,艺术欣赏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的感受。你如果正襟危坐,一点一划也要追索哲理,形象妍媸,穷究好人坏人,那就不会有真正欣赏的愉快。艺术欣赏应当以积极的激情和兴趣,保持一种兴之所至,悠然自得的心态,去与作品神遇,顺乎自然地去感受、去体察。当然,不是说欣赏中没有理解,问题是一上来就冷冰冰地剖析,就不会有感情的交流,不会动心,不会有美感。艺术欣赏是有理智渗透的情感活动。在感受的基础上必然会有所品评,品评权衡而知其优劣,所以欣赏者既要虚心地观赏作品所表现的艺术美和思想内蕴,又可以站在凌空的高度加以鉴别。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鉴赏力不能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取法乎上”。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观摩学习、潜心体会,来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艺术欣赏,是美学、艺术理论研究的课题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学术探讨。这里只不过是一般地漫谈一些琐碎的意见而已。  中国画艺术中的神、情、意、趣  神  人们在观赏绘画作品时,往往着眼于画得像不像,迷恋于彩色照片的华丽细腻,跟真的一样。于是要求油画向照片看齐,当然也就难以理解和欣赏中国画。这大概和看惯了**初接触话剧、特别是京剧时的格格不入相似吧。但是,人们审美观点的形成,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孕育的。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审美意识,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程度不等地积淀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对于民族艺术的热爱醒悟和回归。在一些艺术家身上也可见这种现象。  中国画的排斥自然主义的逼真描绘,不仅不是它的缺点,反而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是其立于世界艺坛独树一帜的特色。  关于欣赏和评价绘画的优劣问题,宋代苏轼一针见血地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只注意于外形的像不像,是不足以论画的,论画要以追求神似为宗旨。神似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审美观的精华。理论当然是来自实践的,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线造型,大胆概括提炼;讲究虚实相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如舍弃背景,留有空白,单线勾勒,水墨写意等等,都使得艺术更加纯美精粹。  早在《淮南子》一书中就提出“君形”之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思是说,画佳人西施虽然很美,但不使人喜欢;画勇士孟贲虽然眼睛很大,并没有令人生畏的气势,原因在于没有神气。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明确提出传神的主张,经过谢赫总结的“六法论”“气韵生动”说,到宋、元以后引入山水画,有了进一步的开拓,以至到近代的“不似之似”“似与不似”之说,都是延续发展了“神似”论创作艺术思想的。也正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离披点划”“时见缺落”“笔虽不周而意周”的疏体,即现在所说的写意或意笔画,得到登峰造极的发展。  拿全国六届美展中获奖的几件作品来看:王盛烈的《家乡的孩子》,通过七个农村孩子传神的写照,那各具特色的情态、动作、服饰等等,可以使人推想出他们的性格、家境、生活,正是八十年代农村变革中天真烂漫的幸福童年,既鲜明又丰富,在艺术上是耐人寻味的。另如徐启雄的《决战之前》,以极简洁纯美的画面,传达出运动场上即将展开生龙活虎般拼搏的激战,有多少空间留给欣赏者的艺术想象去构造。赵建成的《铺路石》,且不说其寓意的设置,只说这样一个劳动场景,在中国画里的艺术表现,与其它画种大不相同,它决不追求如实的再现,而是如同诗人遣词押韵,高度提炼,大胆舍弃,以惜墨如金的笔墨,集中力量传神。  情  在状物与传情的关系中,中国画崇尚的是主情说。艺术家是多情善感的,他是怀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激情面对大自然的,所以“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含情脉脉,乘兴挥毫。炽烈的情思,通过自如的笔墨,落在纸绢上,物化为艺术作品。所以,凡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充沛的感情。  拿山水画来说,所描绘的对象是自然,但画中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如实写照。外国风景画讲写生,中国画也讲写生,但不满足于直观之所见,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经过心灵的孕育升华,再创造第二自然。所以我们不拘泥于焦点透视,不受光暗阴影的干扰,像一个令行禁止的将军,可以随心所欲地调遣山川木石,重新组合。可以凌空俯视层峦叠嶂,也可以从一草一叶中品味出诗意,抒发感情。有一位离休老干部在遍览故宫绘画馆的古代佳作之后说:不见风雨之迹,可有淋漓润泽之感。他确实道出了中国画的妙处,堪称一得之见。  正因为作画不是机械地状物,而在于传情达意,所以不主张细描细画,有“谨毛失貌”之论。即使是工笔画,也是以写意的思路为主导,不是以把物象任何东西都细细画出来为能事。细可能得到某些观赏者的喝彩,但那只能是特技,而并非艺术。工笔画在构思制作中,同样遵循着概括、取舍的法则,不过呈现出来似乎以细腻见长。需要突出的,可以比目力所及的实物还精细还丰富,需要简洁时,则可一笔带过,或通过构图的“经营位置”,色彩的变调等等手法加以淡化。总之,好的工笔画并不是如实细细描画、诸事杂陈就算了事的;它同样讲究有张有弛、有虚有实、曲折迷离、柳暗花明的艺术性的。  中国画是很讲究气势的,根据描绘的对象,抒发感情,造成意蕴的不同,同一画家笔下会有不同风貌的作品。比如贾又福的《太行丰碑》以强烈的对比、浓重的墨色,造成一种英雄的浑厚感,笔墨也是十分严谨的。而他的另一件作品《惊梦》,却逸笔草草,墨色轻浅,写出农村雪后黎明的情味。我国古代,由于地域、艺术追求、师承等等的不同,曾经形成了群体性的画派,各呈异彩,为中国画艺术长廊增辉。当代的中国画坛,也已形成类似的丰富多彩的局面,在欣赏中是值得细细体味和研究的。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如此。画家情之所钟,动人的艺术品质自然流出,情景交融,意趣横生。比如徐悲鸿的《奔马,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齐白石的《虾》,则跃动着蓬勃的生机。而潘天寿的《山花》,像山姑般纯朴而俊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大干世界,以艺术家的眼睛,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行诸笔墨,以其丰富的艺术美,美化生活,美化人们的心灵。  意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丹青引》中描写曹霸画马,曾有“意匠惨淡经营中”的句子。说明运思立意是作画的关键。讲究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思想的优良传统。所谓意境,是通过严密、巧妙的构思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在画中形成一种境界,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生发升华至诗的境界。画论中说“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诗论中也讲“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真,既有真景物,又有真感情,情景交融,主客观结合,方能曲尽其妙。曹霸正是在面对健美的御马玉花骢的感应下,经过“惨淡经营”一酝酿构思设计等一系列形象思维的功夫之后,才画出“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杰作。就是说,艺术家没有“意”,是作不出“宛然如真”的艺术表现的。  如同园林之曲径通幽,“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诗文讲究含蓄的道理,作画也最忌直露式的和盘托出,一览无余,没有嚼头,缺乏韵味。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很早就有“隐秀”之说。隐,就是追求“文外之重者”,就是在表面的一层意思以外,有丰富的曲折重复的意旨,可供玩味。而秀,则是以警策秀美的语言,将含而不露的意蕴暗示出来,做到“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譬如写离别,并不说自己的幽怨,却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一种委婉隐曲的情调。唐诗中刘长卿的《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中,以溪花之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大致也是这种意思。一幅画,不仅是事物的单纯外在形象的描绘,而是要把作者感受到的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思,通过富有意境的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赏者领略会心。意境是比直观给人更多更深的东西,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余味无穷,越看越有意思,越有琢磨头。比如齐白石的《十里蛙声》,画面只有几个活泼的蝌蚪,却叫人联想到十里溪流和热闹的蛙鸣。欣赏画面艺术美的同时,可以引发出无尽的意趣。有位画家在空白背景的空纸上,生动地画了一计已然红黄变色,飘摇而下的树叶,真是以诗的简练和含蕴,抒写出一曲优美的《秋声赋》。“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含蓄,产生了更加强烈和丰富的艺术效果。这正是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正因为以意为之,呈现在画面上的景绝不同于实在的物景。郑板桥在一则题画中讲到“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的道理。李可染在《漓江胜览一画的题款中写道:“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画出了漓江的神韵,却不可按图索骥。说明其中渗透着画家艺术想象、综合取舍、艺术加工。中国画家面对自然之景,很讲究“入画”与否的问题。就是要进行选择、过滤、孕育等等。所以中国画家既不排斥面对实景的写生,更重视孕育成熟后的忆写,灵感降临时从笔底自然流出。意境的获得和来源当然是生活,但不仅仅是生活,是画家感受中的生活。画家只有在亲领了生活的奥秘,才能有充沛的感情,有深入的体会,才能获得艺术上新的生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今天有志于艺术创新者,也是金科玉律。  趣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里道出了中国画艺术表现上的美学情趣是笔墨,而中国画的笔墨与书法艺术同源同法。  中国画是以线造形的,笔墨技巧不仅准确描绘对象就算完事,而是要能够表达情绪,还要有艺术的美感,由于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形成了具有独立美感的形式美。比如衣纹的描法,游丝描,行笔细劲;铁线描,凝重沉着;柳叶描(莼菜描)则雄浑圆厚。还有战笔、曲笔、泼墨法等等,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它是由于描绘对象、艺术家个性、爱好以及需要表现的效果等因素构成的。山水画中的种种皴法,也大致与此相同。书法中,属于方笔的线条,状如“折钗股”,令人感到一种雄俊美感。而状如“屋漏痕”的圆笔线形,给人一种丰厚美、浑穆美感。其次,如气势、骨肉、刚柔、张弛、巧拙、节奏感等等,都和笔墨有关系。所以在品评中国画作品中,笔墨功力是否纯熟老到是一个内容相当丰富的概念。  明清文人画,特重笔情墨趣的追求。尤其是写意花鸟,在淋漓奔放中,‘抒发胸中逸气,而笔墨技艺既凝炼简括,又变化微妙。。以青藤为例,他的题画梅中说:“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他是很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但功底深厚,所以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清朝的“扬州八怪”,均擅长花卉,继承发扬了文人画传统,正如有人议论郑板桥的绘画时,说他“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都是和笔墨情趣的高超联系在一起的。当代的中国画同样继承和发扬了笔墨艺术美感的创造。有了结实的西洋素描基础,当然有助于艺术家观察力、造型力的培养,但以西法在宣纸上作画,还不能完美地体现中国画艺术的魅力。尤其在花鸟画中,造型手法、笔墨情趣的要求甚高。一幅小品之作,在有限的笔墨中,一处犹豫、一点败笔,韵味尽丧!点画之间既有景亦有情,还需要体现高超的笔墨功力,也就是说点画之间,不容更易修改,而呈现出内涵美、技艺美、形式美;经得起“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才堪称之谓精品。  中国画还讲究天趣的追求、,即要出之天然,不可造作。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向怀素求教书法问题,“素日:‘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折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日:‘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日:‘得之矣!’两个人都能神会出于自然的真趣。真正的美人,不必过于华丽的巧饰,即能见出其天生丽质,而过度的装扮,反而变为妖冶,不美了。记得陆俨少在《山水画刍议》中谈到,他作画从不起稿,我看许多画家作画也多如此。意在得偶然之趣,随机应变,一气呵成,出现意料之外的妙趣。当然这种临场偶得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勤学苦练,接触社会和自然,面壁构思分不开的。因此这偶然,是以必然为基础的。懂得这道理,我们在欣赏艺术时,便能逐步登堂入室,变为能领悟高山流水的知音。举一个例子来说,吴作人的水墨熊猫和金鱼.运用的正是惜墨如金的艺术方法,而且笔与笔之间的衔接、顿挫是书法的韵味,因此在简淡中有浓郁的情趣。可是有些人在摹仿之余,向自然的真实靠拢,呈现在画面上的是繁琐、甜俗,而自以为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所以欣赏,也就是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实在是不可或缺的要务。要知道,只有眼高才能改变手低的局面,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观念的更新带动事业的更新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2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