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朋友的不正常的心理

我女朋友的不正常的心理,第1张

病情分析:

遗传性共济失调约占神经系统遗传病的10~15%,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但不同的疾病类型其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有较大的差异,文献中保守的估计全世界的患病率约为3/10万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 SCAs)是其中一组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临床表现以共济失调为主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通称为SCA系列这组疾病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变异性,各类型之间又多有重叠交叉的症状和体征,造成分类的复杂多样

指导意见:

对症治疗药物

尽管SCA的致病基因各异,但在病变中均累及脊髓和小脑,引起共济失调等表型,且绝大多数类型致病机制未明,因此目前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可帮助病人建立自信,改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程进展

11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最难以用药物治疗的症状,既往曾用毒扁豆碱,加兰他敏,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增效剂磺胺甲基异恶喹等,在部分病人有一定的短期疗效,但是由于存在明显的副作用,难以长期使用

12 帕金森综合征症状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是SCA,特别是SCA3重要的病变受累部位多巴胺(dopamine, DA)是黑质-纹状体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其中3,4-二羟苯乙酸(3, 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DOPAC)和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 HVA)分别为DA的中间代谢产物和最终代谢产物脑脊液中的DA,DOPAC与HVA含量变化反映了中枢DA能系统的活动状态,已有报道SCA3患者脑脊液中这三者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然而服用多巴胺类药物治疗对改善共济失调症状无明显效果,但对SCA3中的帕金森综合征类型可能有效

13 肌肉痛性痉挛和肌肉僵直

SCA3和其它SCA亚型病人可出现痉挛状态,镁制剂,奎宁,美金刚可缓解部分症状,对严重的强直痉挛可用巴氯芬,盐酸替扎尼丁或美金刚,常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为缓解肌张力障碍,有人用肉毒毒素治疗,然而一些影响前角细胞的疾病如SCA3应慎重,因为肌肉注射肉毒毒素能够引起严重和持久的肌肉萎缩

2 非药物治疗

21 康复及心理治疗

目前对于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和心理治疗尚未引起大家的重视,实际上这种支持治疗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增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自信心,同时可以改善语言,吞咽,平衡,纠正步态和姿势,提高生活质量如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可予以语言训练和吞咽训练治疗,可在活动中用棱镜来纠正斜视的角度,可用夹板和类似材料以防止过仰位和膝盖过伸所带来的损伤和疼痛

22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

经颅磁刺激是神经刺激技术的一种,有报道该技术能显著地改善患者躯干的共济失调,并增加小脑的血流量

3 临床试验

近年来随着对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分子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可能的发病环节及治疗靶点有了新的认识(表1),如调节离子通道,抑制突变基因表达,促进分子伴侣作用,抑制蛋白水解,抑制突变蛋白聚集,稳定线粒体,抑制Caspase,抑制组蛋白脱乙酰,调节转录,随之出现了一些相应的临床试验

31作用于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药物

SCA6为电压门控神经元钙离子通道的α1A基因突变引起神经元钙离子内流缺陷而致病发作性共济失调II型和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同样都是由于钙离子内流进入神经元引起发病钙离子通道对PH值变化敏感,其核心存在质子化位点,对钙通透性非常重要,而H+对通道有阻滞作用乙酰唑胺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碳酸酐酶活性,减少H+的分泌因此乙酰唑胺可能通过酸化作用稳定异常的钙离子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有研究者给予SCA6患者乙酰唑胺250-500 mg/天治疗32周,症状得到暂时的缓解,长期的治疗效果尚未确定另外已经证实乙酰唑胺对于CACNL1A4突变引起的发作性共济失调II型和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治疗有效由于加巴喷丁及普瑞巴林(pregabalin)可与电压门控神经钙离子通道α2δ亚单位相互作用,有学者提出可将其用于SCA6的治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实

32 5-羟色胺补充疗法

5-羟色胺是小脑重要的神经递质,增加5-羟色胺的生成,减少丢失和增加回吸收量都有助于共济失调的改善5-HT神经元主要位于脑干中缝核中线附近神经纤维自中脑缘区末端和背部,投射到前脑,还有纤维走向小脑延髓5-HT细胞有下行纤维到脊髓,小脑主要的神经递质为5-HT脊髓小脑变性主要为小脑,脑干及脊髓萎缩,实验证实有5-HT的异常研究者尝试了多种5-羟色胺补充疗法,如5-羟色胺前体(左旋羟色氨酸),5-羟色胺受体(5-HT1A和5-HT3)激动剂,以及5-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但仅有5-HT1A受体激动剂对共济失调有效,其它方法疗效不肯定

33 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

研究表明,目的基因的转录下调与PolyQ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McCampbell 等发现CREB结合蛋白(CREB-binding protein,CBP)在核内可与含异常扩展PolyQ肽链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CBP是一种核蛋白辅助因子,通过与转录因子CREB结合影响目的基因的转录它具有乙酰基转移酶的活性,可使核内多种蛋白发生乙酰化其中,组蛋白乙酰化是启动目的基因转录的关键步骤PolyQ蛋白的核内异常聚集可能减弱了组蛋白乙酰化的水平,从而引起目的基因的转录异常

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s)对PolyQ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目前已有多种药物被用于治疗方面的研究,如丙戊酸盐,丁酸钠,丁酸苯酯等,其中丁酸苯酯治疗亨廷顿舞蹈病(HD)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

34 锂盐和丙戊酸钠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中多种类型属于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神经元内出现异常的蛋白质聚集HSP70与HSP27等热休克蛋白可抑制PolyQ的聚集,热休克转录因子(包括HSF-1)可调控它们的表达

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可抑制HSF-1作用锂盐是有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可通过抑制GSK-3,提高HSP70,HSP27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发挥作用另外,锂盐还可通过抑制p53与Bax,增强Bcl-2的表达等多种机制保护神经细胞近来研究证实,锂盐对包括HD,Alzheimer病,SCAs在内的神经变性疾病也有治疗作用

丙戊酸钠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抗惊厥药物,在胃肠道内分解为丙戊酸(VPA),对GSK-3具有拮抗效应,同时可增强β-连环蛋白的作用,还可抑制谷氨酸的毒性

35 谷氨酸递质系统药物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是离子型的谷氨酸受体,研究发现该受体的拮抗剂如苯环己哌啶,地佐环平可造成人与动物的共济失调因此,有学者推测NMDA受体变构激活剂(D-环丝氨酸)可用于共济失调的治疗研究显示该药能较好地改善躯体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而对四肢共济失调和眼球运动障碍效果不明显

36 抗氧化治疗

氧化应激是神经变性病发病和加重的诱因之一,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也不例外,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耗氧率,丰富的脂质含量,以及与其它器官相比抗氧化物酶相对缺乏的特点,易受氧化应激损伤

维生素E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其抗氧化作用主要是消除脂肪及脂肪酸自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辅酶Q10是组成呼吸链的必需成分,是电子传递链中的递氢体,为线粒体合成ATP的必要成分,可清除自由基并与维生素E协同在体内起抗氧化作用,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

37 线粒体保护剂

线粒体异常已被公认为神经系统变性病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中尤为常见,丁苯酞(恩必普)可提高神经细胞线粒体ATP酶活性,以及线粒体复合酶IV的活性,改善线粒体膜流动性,恢复膜电位,对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可能具有一定的的治疗效果

病情分析:

脊髓小脑变性症是以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病理学上是以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途径的变性为主体的疾病,临床上是以肢体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特征

指导意见:

是属於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药物,治疗的重点在复健治疗,使患者 尽 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心境稳定剂也称为抗躁狂药,是指对躁狂发作具有治疗作用,并对躁狂或抑郁发作具有预防复发的作用,且不会引起躁狂与抑郁相互转相或导致频繁快速循环发作的药物。至今为止,比较公认的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主要为碳酸锂)和抗癫痫药(丙戊酸盐与卡马西平)。但已有临床证据显示,其他一些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加巴喷丁,以及某些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等,也具有一定的心境稳定剂作用,可作为候选的心境稳定剂使用。

2心境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是几类具有相同治疗作用的药物的统称,最早特指锂盐。循证医学表明,锂盐治疗不仅对躁狂和抑郁反复发作有肯定的疗效和预防作用,而且对情绪不稳定、冲动、激越和情绪恶劣治疗也有效。

此后人们又发现,抗惊厥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加巴喷丁和托吡酯也有类似作用,故将这些药物统称为心境稳定剂。

由于锂盐和抗惊厥药物治疗起效慢,故临床上常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来控制症状。所以,精神科临床和研究上又将抗精神病药物归入广义的心境稳定剂范畴。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特点是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或两者交替出现。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诊断要点一、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二、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三、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四、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五、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1984年10月修订)一、躁狂发作(一)症状学标准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①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⑨意念飘忽,思维奔逸。②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④自负,自我评价过高。⑤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⑥对睡眠的需要减少。⑦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⑧轻率任性,不顾后果。(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1.无法进行有效交谈。2.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3.需立即治疗或住院。4.具有精神病性症状。(三)排除标准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②怪异行为。②“一级症状”。④紧张症状群。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二、抑郁发作(一)症状学标准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①对曰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④自责或内疚感。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⑧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1.社会能力明显受损。2.需立即治疗或住院。3.具有精神病性症状。(三)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编辑本段]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一)药物治疗原则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 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 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 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二)心境稳定剂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 (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心境稳定剂的选择:对双相Ⅰ型急性躁狂或双相Ⅱ型轻躁狂发作,可首选锂盐治疗。如果即往对联锂盐缺乏疗效,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锂盐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如果不能耐受锂盐治疗,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对快速循环以作或混合以作,因其对锂盐缺乏理想的反应,则应首先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与候选的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治疗。对双相抑郁障碍,可首选拉莫三嗪,必要时也可短期合用抗抑郁剂。对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应用锂盐和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若仍无效,可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候选的心境稳定剂,或根据情况加用增效果剂。3、苯二氮卓类药物: 氯羟西泮、氯硝西泮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编辑本段]图书信息书 名: 双相情感障碍作 者:(美)麦克洛维茨 ,陈幼堂 译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1-1ISBN: 9787562452119开本: 16开定价: 385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可以帮助双相障碍患者有效地处理双相障碍引起的各种问题、掌控自己的疾病和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书中介绍了双相障碍的病因、治疗以及自我管理,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和自我管理工具,从而避免因病症导致的极度的情感混乱和重大的钱财损失,并保持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 作者简介 戴维·米克罗维兹博士是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双相障碍研究领域的一位****和临床专家。他与迈克尔·戈尔茨坦合著的《燥郁症:家族聚焦治疗方法》获得了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颁发的杰出出版物奖(1988年)。他还曾获美国国立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研究联盟颁发的杰出研究者奖(2001年)。他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神经病与精神病杂志》、《生理精神病学》、《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以及《变态心理学》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9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