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什么原因

房颤是什么原因,第1张

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成的动力系统,通过有节律的搏动和心肌收缩。血液泵向全身输送氧气和养分,维持健康生命。,不过如果发生房颤怎么办?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房颤的原因: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先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甲质节下降,慢性肺部疾病,过度劳累,嗜酒,电解质代谢紊乱,高龄等均可导致房颤的出现。房颤的治疗:房颤的治疗原则是恢复窦性心律。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患者只能使用药物减缓心室率,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可恢复和保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防治血栓栓塞并发症。常用药物有(1)受体阻滞剂、(2)钙通道紊阻剂、(3)洋地黄、(4)胺酮酮、(5)抗凝治疗。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房颤患者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避免含有咖啡因的物质,例如茶、咖啡、可乐和一些非处方药物。谨慎使用某些药物治疗咳嗽或感冒。房颤的误解:(1)房颤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治疗。这些患者通常被误解为不需要治疗。但无症状房颤也会导致总死亡率增加,心脏逐渐扩大,心力衰竭和脑血栓发生率增加。房颤的危害和治疗的必要性不取决于症状的轻重。房颤患者应接受及时治疗。(2)房颤发作不频繁,目前不急于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次数会逐年增加,发作时间会延长,无自愈倾向。阵发性房颤早期未出现心房结构改变时,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最理想。因此,认为房颤病人应该早期接受治疗。(3)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房颤治疗的主要方法。即便每天服药,大部分患者房颤都会复发。目前,随着三维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射频消融技术的快速发展,房颤的治愈率大幅提高,复发率逐渐减少。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尽管较低,复发率也较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发率逐渐降低。(4)房颤可以和冠心病合并。有时候房颤可以和冠心病合并,大多数病人的房颤和冠心病没有需要排除。经过冠脉造影等一系列检查,除了冠心病之外,房颤有时候非常严重;但不要因为两者的症状相同,就简单地认为房颤是冠心病,应该在进行全面系统的心脏检查后有的放矢,采取正规的房颤治疗。

房颤单纯靠西药治疗不但无效,而且有副作用,房颤发作时心率快的人临床吃胺碘酮或心律平或者倍他乐克减慢一下心室率是可以的,长期吃不行。

目前看来治疗房颤有两种方法:

一个是各大医院的射频消融术。

一个是行善堂的生物针+中药。

人生的任何选择都是矛盾的取舍,治病更是这样。疗效、副作用、复发、痛苦、疗程、费用、方便程度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关于射频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射频治疗房颤的历史、演变、疗效、副作用、争论、和未来》这篇文章。

疗效:

各大医院的射频:射频成功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欧洲美国中国都不统一,比如:有的地方是说射频以后的房颤发作,只要每24小时中每次发作不超5分钟就算成功;有的地方是说射频以后虽然多出了频发房速,但只要不是房颤就算成功;一句话,这个成功是人为界定的,不是患者期望的完全没事儿。在上述混乱的标准前提下,全世界报道的成功率跨度很大,从20%多到70%多的都有,比较乱,我们很难判断谁真谁假,有些结果西医大腕儿同行之间也不信。现在国内提法比较多的是成功率50-60%(同样,你先别管是按什么标准),再往高了说不太讲究,再往低了说不太好意思。当然了,射频其实技术要求挺高的,各个医院各个医生水平肯定是有差异的。有一个关键点要注意,射频成功不成功就是看心电图,不管你的症状和全身感受,你做完了射频后房颤没有了,但出来频发早搏,天天胸闷、气短、失眠、全身没劲儿,这都算成功。

行善堂的生物针+中药:行善堂的疗效标准有三条:第一是不再难受,各种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从一个“病人”变成一个“好人”,精气神儿整个变好;第二是原来心室率变慢,原来房颤时心室率快需要吃倍他乐克或心律平,现在停了这些西药心室率也不快了;第三是不颤,指的是一点儿也不颤。按照以上标准,行善堂的总体管事的是90%多,其中第一(不难受)和第二(心室率停了西药不再快)是90%多,第三条不颤的在60%左右。行善堂治房颤和射频的不同是,不但追求不颤,还改善全身状况,就算还颤,但人舒服了、西药停了,心率不快了,而且心电图不那么乱了,跳的比较规律了。这个数据是按照一个疗程(6次治疗)算的,继续治疗的话,结果仍会提高。

副作用

各大医院的射频:副作用基本上分成穿刺造成的(把导管扎进血管叫穿刺),导管捅的,和放电烧的这三种情况。血管穿刺的造成的包括:局部出血、血肿、感染;气胸(把肺扎破了);血栓形成、栓塞等;导管捅的劲儿大了造成的有:主动脉瓣返流、心肌穿孔(心房肌肉实际挺薄、劲儿大了捅漏了)、心包填塞等;射频放电造成的:房室传导阻滞(把正常通道给误伤了,只能装起搏器了)、心肌梗塞等。有一个24个国家521家医院,一共16309例的统计表明:有些患者射频完了以后全身没劲儿,到现在7年了,和做了大手术伤元气一样,有的刚做完没事,从3个月后越来越没劲儿。还有一些射频完了难受的,怎么难受的都有,比如心前区刺痛,胸闷的等。其实最多的除了房颤复发以外,更多的是频发早搏、房速,也有一些出来了阵发室上速。注意:全世界的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的结果中,射频完了出现房速、早搏、阵发室上速等没算到并发症里,也没算到复发里,也没算到不成功里,但实际上挺多。

行善堂的生物针+中药:射频消融是要穿刺大血管,把导管从大血管送到心脏里去。但生物针不是往血管里扎、不是往心脏里扎、不是往神经上扎、而是往肌肉里扎。不开刀不麻醉,就和肌肉注射差不多,还不如肌肉注射疼。其实生物针没有什么副作用,只是有一些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正常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有1-2%的人会出现低烧,不超过38度,持续1-2天,有点儿类似要感冒;有约02%的人针眼处疼的厉害(也许是真特别疼,也许是对疼痛比较敏感,也许是性格比较娇气);有针眼处感染,和长了个疖子一样,不过这位患者不太讲究个人卫生,身上很多泥儿;短期加重或者发作规律改变,有4-5%的患者刚治疗1周内会有症状加重,有的是加重,有的不是真加重而是发作规律变了,比如原来每天发作房颤1次,每次持续3小时,治疗后变成了每天发作3次,每次20分钟。不论真加重的还是发作规律改变的,一般都在一周后逐渐好转。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而且是好事儿,这说明起效,最起码说明治疗在起作用。

复发

各大医院的射频:各方统计数据不一样,统计年限也不一样,有按1年算的,也有按5年算的。目前提法比较多的是,有1/3的复发。但是,射频完了出现房速、早搏、阵发室上速等情况的,既没算到复发里,也没算到并发症里,也没算到不成功里,但实际上挺多。

行善堂的生物针+中药:复发的少。正常生活、常规运动、常规锻炼都不会复发。目前仅有3-4例受到极度恶性刺激后有复发,这些极度刺激包括:大量喝酒(一次喝了3瓶黄酒、半斤白酒、无数啤酒、喝到断片儿);亲人去世(患者本人68岁,治疗期间婆婆去世);高强度运动(患者70多岁了,但是爬山,很高,很冷,气压很低);

痛苦

各大医院的射频:原来以为导管射频不太痛苦,问了一些做过的患者才知道还是挺痛苦的,说是做的时候有些疼,感觉刺啦刺啦的烧,射频之前还要抽血化验,做完之后很多人会有心慌胸闷等不舒服。外科微创射频是在胸膛上打6个眼儿,通过胸腔镜来做,应该是比开刀痛苦小,但比导管痛苦大。

行善堂的生物针+中药:就是扎针,扎完就拔出来,针的粗细就是比肌肉注射的略微粗一点儿,不用麻醉,疼的程度比打麻药要轻,比肌肉注射要轻,行善堂治过的最小的患者是4岁的小孩,治完马上就能自己下床走,自己开车也行。中药绝大多数不苦,药味不太多,药量不太大,而且很少连续吃好几个月(很多地方治病是一天一副药,连吃3-4个月,行善堂不这样,就算是连续治疗3个月,也不是需要连续吃90副中药,到底吃多少副不一定,反正不太多)。

疗程

各大医院的射频:射频有成功率不太高、复发率不太低的问题,所以,虽然一次射频几个小时就做完了,但不知道需要做几次,疗程不好说。

行善堂的生物针+中药:疗程是6次,每月1次,需要本人到行善堂来,我们的在疗法疗效中说的有效是按6次统计的,实际上,有人不到6次就完全治好了,有人6次很有效但没完全好,仍继续治疗,继续治疗的疗效仍会提高。

费用

各大医院的射频:城市不同,手术中用的导管数量和其他耗材不同,费用也不同。耗材中有些不能报销,以及个人报销比例不同,最终自己花的钱也不同。据我们了解,北京基本上是10万,自费要5万多,天津大约9万,自费接近5万。这是一次的。小城市的可能便宜些,欢迎做过射频的患者在文章下方留言,把您做射频到底花了多少钱说一下,供大家参考。

行善堂的生物针+中药:基本上每次6000左右,6次3万多,这是所有治疗费用,当然,患者还会有交通费用,个别还有住宿费用,行善堂的治疗可以治完了就能走,不需要住宿,但有些人路途远或者年龄大或者想顺便游览一下,就住宿,诊所附近有三家快捷酒店,房价300左右。所以,费用比在大医院射频报销完了的自费部分还要少一些,虽然有交通费,但去做射频照样有家人陪护,做完了照样去复查,可能差不多。来行善堂也不用托人送礼(有不少患者给我们送土特产,但这意义不一样,都是治好了高兴,纯粹为了感谢送的,不是求人)。

方便程度

各大医院的射频:射频和开胸开肚子等传统大手术来比,算是挺方便的,但也要你排队、挂号、托人、检查、折腾好几天,射频倒是算不上大手术,但实际上技术要求比较高,做完射频要吃华法令,要经常验血。

行善堂的生物针+中药:除了要每月来一次,连续来几个月,别的都很方便,提前预约(必须),预约好了以后买好往返票,只要预约好了就不会等太久,治完了就可以走,行善堂离机场很近,离地铁也很近,非常方便。治疗过程第一次来需要1小时,第二次及以后每次治疗大约40分钟。

结论:任何疗法都有利弊,大家可以自己进行选择。射频也在不断的研究改进,行善堂也在一直努力,另外,中国这么大,也许还有不少高人能治,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紊乱,近年来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同时也进一步意识到房颤是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种病例75%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虽然房颤常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但约30%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患者房颤时出现症状、血流动力学受到损害、致残,寿命缩短及医疗费用增加。

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

预防血栓栓塞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终点之一,栓塞的危险与潜在心脏病及性质有关。Framingham 研究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血栓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而风心病房颤血栓危险则为176倍。近年来在一级预防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面进行了大规模试验 ,显示华法令将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从12%降至4%。当INR>4时华法令可增加出血的危险,INR为2-3时抗凝有效,不增大出血的危险,研究亦显示华法令可降低死亡率。已经有数个随机试验对比华法令与阿司匹林抗凝效果。小剂量(75mg/日)阿司匹林并不比安慰剂好,而在房颤中风预防试验中,阿司匹林剂量较大(325mg/日),则获一定的益处。

房颤的转复

药物转复 新近出现的房颤,持续时间若小于48小时,数种抗心律失常药均可用于转复。由于房颤并非致命性心律紊乱,故任何一种处理方法必须安全、无副作用。1 对照研究显示地高辛并不比安慰剂好,它一贯被认为有助于房颤的转律可能是通过其正性肌力作用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间接起到转复效果,并非直接电生理效应。2开放性及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静脉氟卡胺、心律平可使81%病人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已证实口服氟卡胺及心律平可用于急性房颤的转复及长期治疗。在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口服单剂负荷量心律平600mg,3小时后50%转律,8小时后70-80%复律。 Ic类药物不宜用于心衰、低射血分数及有传导障碍患者。3最近研究显示每日口服胺碘酮600mg可使20%曾转复失败或交替用过数种药物的病人转复成功,无明显副反应。静注胺碘酮用于治疗急性房颤,据报道有效率为25-83%,常用于急性心梗或Ic类药物反指征患者。Ibutilide 是一种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用于静注终止房颤,已在美国获得使用。 Dofetilide与Ibutilide是同一类药物,终止房颤亦有明显效果,用于心衰、收缩功能减退、心梗后高危病人,并不影响死亡率。应用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尖端扭转室速的潜在危险。4 心脏手术后并发房颤较常见,但有自限性倾向。钙离子拮抗剂与β受体阻断剂已用于外科术后房颤治疗,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若房颤继发于甲亢,转律应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进行。

电转复 当房颤药物转复律失败或持续性发作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应时用电转。经胸体外直流电复律是慢性房颤转律方法,一次或有时数次电击才成功。技术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包括电极大小、电极位置、经胸阻抗、输出波形及能量储存(50-400J)。主张开始能量为200J,75%或更多病人房颤可转复成功,如果200J转复不成功,则需采用更高能量(360J)。放电需与适当R波同步,这样可避免电击诱发的室颤。

对房颤持续48小时或更长时间病人,主张在转复前3周及转复后1月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房颤心室率的控制

药物治疗方法 1洋地黄类药物:因延缓房室传导、增加不应期而减慢心室率。同时也缩短心房不应期使心房率增快,增加隐匿传导使心室率减慢。与其它药相比,洋地黄有一个独特的优点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2 β 受体阻滞剂: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传导时间。静脉给药能快速减慢心室率,但由于负性肌力作用不适用于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口服用药能减慢心室率,因此能明显地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既使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口服用药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桌能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和传导时间。静脉给药能快速地减慢心室率,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但可被血管扩张作用抵消。其他药物,如索他洛尔和胺碘酮可用来控制慢性房颤的心室率。索他洛尔本身并不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其减慢心室率作用与该药β受体阻滞效应有关。胺碘酮可控制静息和运动时房颤的心室率,其机制是能延长房室传导系统的不应期,因副作用限制,不宜长期给药。

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1 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2房室结改良术。

特殊装置的使用

心房起搏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 ①单部位心房起搏:单部位心房起搏的位置可在右心耳、高位右房、右侧房间隔、界及、冠状静脉窦开口附近等部位。②多部位心房起搏:分为双房同步或右房多部位起搏两种。前者在原右房起搏的基础上,将特殊的冠状静脉窦导线放置在冠状静脉窦内进行左、右心房同步起搏。后者将另一根电极放在右房间隔、界X或冠状静脉窦开口的下方。高右房起搏可将房颤复发率减少到9-16%,而对照组VVI起搏房颤复发率为32-69%。右房多部位起搏时,有报道 80%的患者可维持窦性心律。目前认为心房起搏治疗是补偿性治疗,是配合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不是一种替代药物治疗的方法。

植入性心房除颤器治疗心房颤动(IAD)用一条带有除颤弧的除颤电极以主动方式固定于心房,另一条带除颤弧的除颤电极以被动方式固定于冠状静脉窦。心房感知和除颤在右房和冠状窦电极之间进行。一条标准的双极心室电极导线用于心内电图R波的同步化和右室起搏。IAD可记录和检测心房内电图和心电图,用以检测房颤和R波的同步感知。除颤器与导线相连植入患者胸前区,方法与普通起搏器一样。有报道IAD转复房颤的成功率达934%,平均每次房颤发作需1-2次电击,电能约为46J。因费用问题目前在国内应用尚少。

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 该技术为将大头导管送到房室结位置记录到希氏束电位,放电能量30-50W或60-70℃,持续60s,绝大多数患者能1次将房室传导阻断,随后安装DDD起搏器。无论是持续性和阵发性的房颤,如果药物控制不好,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系统均可给患者带来好处:(1)射频消融术后急性和慢性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均明显改善。射血分数从27%增加到45%,随访患者心力衰竭发作的机会减少50%以上;(2)患者心悸症状可消失;(3)不再需要控制心室率的药物;(4)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房室结改良术 房室结改良术是通过射频消融方法改变房室结的传导特征,使房颤时心室率不至过快但又不造成房室完全阻滞。具体方法相当于消融房室结双径路中的慢径。消融终点是心房起搏文氏点提前到120次/min。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 1994年法国Haissaguerre 医生提出了局灶性房颤的概念。目前尚无严格定义,一般指房颤由心房内一个或多个固定发生的房早触发或驱动。这种房性早搏70%来自左上肺静脉和右上肺静脉。其次分别为左下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右房界嵴、右房间隔和冠状窦口附近。在肺静脉内可标侧到高尖的肺静脉电位(PVP),窦律时低钝的心房电位(aP)在前,PVP在后;房早时PVP在前,aP在后。消融时以大头导管标测到较体表P波最为提前的PVP电位,设温度60℃进行消融。目前由于房颤机制及消融方法尚无定论,消融的成功率仅为30%,且复发率及并发症较高,因此只处于探索性阶段。2000年11月Haissaguerre 再次提出最新理论,使用PV环状标测电极标测肺静脉开口处双向传导最早的部位进行消融,从而阻断心房与肺静脉之间的传导通路,使手术时间显著缩短,单次消融成功率达56%(39/70),总成功率达72%(51/70)此外超声球囊导管的诞生很容易将心房与肺静脉间的传导阻断。理论的更新和器具的改进为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展现了新的希望。

推荐保守治疗方法:

扎针+中药

扎针是一个月扎一次,扎完就能走,不住院;

中药是汤药,自己回家熬。

这个扎针不是普通的针灸,后面会有详细介绍。

指导思想

房颤是支配心房的交感神经“乱放电、乱传导”造成的。房颤是心脏病,但心脏是全身五脏六腑的一部分,所以治疗房颤既要治疗心脏交感神经,又要治疗全身,这样才容易治好,治好才不容易复发。

主要针对以下4个方面:

调整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

经络疏通;

脏腑平衡;

生活指导(运动、停西药、饮食、禁忌等等)。

所以,行善堂治房颤,不单纯对房颤有效,对合并的各种难受都有效!

其中扎针重点针对心脏交感神经,中药重点针对脏腑平衡,同时二者都对经络疏通起作用。生活指导目前主要体现在来诊时的口头指导上。

扎针,不是普通的针灸

房颤的发生是因为心脏的交感神经乱放电,乱传导,电流在心房里打转儿。

心脏的交感神经是从大脑经过颈椎到胸椎,从胸椎出来到达心脏的,从胸椎出来后有个中转站叫做心脏交感神经节,这个神经节是心房交感神经的上级单位。

扎针是用细针把一种生物蛋白放到后背肌肉里的心脏交感神经节附近,去缓慢的影响交感神经。不是切断、不是麻醉、不是扎到神经上、不是像β-受体阻滞剂那样阻滞,而是缓慢的影响交感神经。就像有的小岛不老实,我们把航空母舰开到海峡去一样,震慑一下,就会起作用。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医学机制,太专业了,此处不是学术交流,我们不细说。

生物蛋白是可吸收的,一般25-30天吸收干净,也就是说在25-30天内一直起治疗作用。

针不粗,比平时肌肉注射的略微粗一点儿,不用打麻药,6-7的小孩都能接受。治完马上就能走,很多患者都是第一次家人陪着来,第二次就自己来。每次治疗间隔一个月,实际掌握在25天到35天之间。

不是手术,马上就可以走

扎针就是扎针,扎完就拔出来,主要是在后背,也会有四肢等其他地方,用的针比肌肉注射的略微粗一点儿,直径不到1毫米,是扎在肌肉里,不是扎在心脏上,不是扎在神经上,不是扎在骨头和血管上,就是扎在肌肉里。

不用麻醉,扎的时候的疼痛程度比肌肉注射的疼痛要轻,有的人会有些紧张,有的人谈笑自若就和扎别人一样,这和个人性格、坚强程度和疼痛敏感性有关,实际上不怎么疼,勇敢听话的6-7岁的小孩也能接受。

治完了以后,在扎针部位贴上创可贴,马上就可以走,自己走,可以开车。当然了,走路和开车都会有些别扭,但是都可以。

扎针的正常反应和副作用

其实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只能说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正常反应,叫副作用也可以,很少,包括:

低烧(发生率21%,不超过38度,一般1-2天,可以不用处理),夏天尤其是三伏天相对多见,可能和天气闷热,人不禁折腾有关,也可能和外地患者来回做车做飞机,一会儿有空调一会儿没空调有关,另外和个人体质有关。

疼痛(一般7-10天,程度可以忍受,不用做任何措施,不影响开车、上班,严重疼痛的发生率01%,这种可以吃止疼药),当时扎的时候不算,一般从第二天开始,扎针部位开始疼,实际不是单纯的疼,而是酸胀疼、别扭,活动时有些心理障碍,一般高峰是2-4天,然后逐渐缓解,7-10天恢复正常,也有个别持续2-3周的。

短期加重或者发作规律改变,有4-5%的患者刚治疗1周内会有症状加重,有的是加重,有的不是真加重而是发作规律变了,比如原来每天发作房颤1次,每次持续3小时,治疗后变成了每天发作3次,每次20分钟。不论真加重的还是发作规律改变的,一般都在一周后逐渐好转。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而且是好事儿,这说明治疗在起作用。

感染,3年来只碰到1例患者在1个针眼处有感染,像长了个疖子一样,属于局部感染,不发烧、不扩散,需要说明一点儿的是,这位患者真是特别特别的不讲究卫生,身上很多泥儿。所以,不用担心感染,大家几乎都有化验扎手指头的经历,没听说一个小小针眼儿就感染的。

扎针的地方有个小包,按着有些疼,这是放到里面的生物蛋白没有完全吸收,有的人比较瘦,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正常现象,时间长了就没了。

除上述情况外,还没有发现其他副作用。当然更不会治坏,如果经常治坏,我们就不治了,如果效果不好,我们早就关门了。

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比较高,分5个治疗目标:

不再难受。(不再胸闷气短心慌害怕、不再像个病人、基本不影响生活);

心室率慢下来。这是指的停了倍他乐克、心律平等西药以后还能慢下来;

心房变小。房颤的心房都会逐渐变大,时间长了就心衰,让心房变小非常有意义;

不颤。指的是完全不颤,包括几秒钟一阵的房颤也不再发作。

减少出现血栓、猝死等可能性。

效果快慢

总体上:发病时间短的,年轻的,体质好的,阵发的,治起来就快。发病好多年的,年老的,体质虚弱的,持续的,治起来就慢。这指的是总体趋势,不是绝对的。快的咱们都高兴,慢的也要接受,您需要明白一点:行善堂是希望快!快对我们也是有利的。

不治的

注意:以下涉及病名的,必须是正规三甲医院明确诊断,一字不错,就是这么写的,口头传的不算。要一字不错的和下边一模一样。

急性心肌梗死刚出院三个月(这要去大医院);

射频刚做完不足1个月(还处于不稳定期,满1个月后再来);

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张心。要一字不错!彩超说心脏大、心房大的不算);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彩超说心肌有点儿肥厚不算);

尖端扭转室速;

室速(明确的是有过“室速”,必须是这两个字,请去大医院);

有过室颤历史(被电击除颤过);

重度风湿性心脏病(嘴唇紫、脸蛋儿红、腿肿,明确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的;只是说“有点儿风湿的”不算);

先天性心脏病(室缺、动脉导管未闭、法四-法乐氏四联症,即使治疗过也不治。房缺的可以来看看);

肺栓塞;

癫痫病;

严重心衰(EF<45%);

癌症(是癌症都不治);

有过脑出血,脑梗塞的不治(偏瘫,行动不便、言语不清、脑子迷糊);

严重糖尿病不治(如双脚溃烂、糖尿病已经导致尿毒症);

心包炎;

心肌炎急性期(过了急性期的可以治);

其他还有一些不治的情况,比如年龄很大、活动不便等,具体可打行善堂的电话咨询。

再次声明:以上必须是一模一样、一字不错的这几个字,和大医院住院诊断的一模一样、一字不错,书面的。很多人把“心肌炎”说成“心肌病”,把“心肌缺血”说成“有点儿心梗”,把“心肌肥厚”说成“肥厚型心肌病”,一字之差,差别十万八千里。

房颤!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或许比较陌生。

但脑梗死大家都知道吧,简单说就是中风。20%的脑梗死是房颤引起的,房颤是什么呢?是心脏跳乱了,我们正常的心脏是一下一下咚哒咚哒规律的跳动,这种跳动来自窦房结,所以大多数一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大家还不知道啥意思,窦性心律意思就是正常的心跳的意思。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一种心律失常。当发生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导致我们感觉心跳不整齐,毫无规律。简单理解正常心跳是一下一下很有规律的跳动;房颤则是没有任何规律的乱跳。

房颤的危害

房颤可引起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死亡风险增加近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 社会 和家庭造带来一定负担。有研究显示,合并有房颤患者的脑卒中致残率明显大于无房颤患者。 长期房颤也会引起心衰,而心衰也会加重房颤,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心衰患者中房颤的年发生率约为54%,房颤患者中心衰的年发生率约为33%。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远期预后差,住院率高,死亡率高。

房颤怎么治

1、转复:

也就是尽可 能把房颤治疗成窦性心律,无论是药物、射频手术、电击等等方法;但这些方法不够完美,药物可能短期有效,长期逐渐就会失效,而且药物都有副作用。射频消融手术费用昂贵,成功率偏低,50-60%,复发率相对较高。

2、抗凝:

上面我们说了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梗死,那是因为房颤容易形成血栓,血栓掉下来堵在脑子就会发生脑梗死。预防房颤这种血栓的正规办法不是阿司匹林,而是抗凝药物,常用的抗凝药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等。

3、控制心跳速度:

不管能不能转复成正常心跳,房颤都要把心跳降下来,因为心跳越快越容易心衰。一般建议休息时心跳60-70左右。

这就是房颤的治疗,房颤患者平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避免烟酒刺激,诱发房颤或加快心跳,所以要戒烟戒酒;减少情绪波动,减少熬夜劳累这些主动性刺激;

定期复查,尤其是服用华法林的朋友,一定要定期化验凝血,因为华法林吃多了会出血,吃少了没用,而每个人对药物反应又不一样。

总之,房颤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房颤不仅仅是心跳跳乱了,更主要是会引起脑梗死!

房颤是怎么回事?

从字面理解,“房颤”就是心房颤动,光“哆嗦”,不能有效收缩。“房颤”是由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病变,引起心房内电传导活动异常所引起。

房颤的电活动频率高达300~600次/分,幸好有房室结的阻挡,这些电信号不会全部传达到心室(否则心室也会一起颤了)。尽管如此,心室受影响,收缩频率也可以高达100多次,时间久了,心室肌肉也会出现劳损。

房颤有什么危害?

1 心房形成血栓

心房内血流紊乱,极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着血流运行,堵在哪里就在哪里形成栓塞。最常见的就是形成脑栓塞,引起脑梗死。

2 心悸不适。

房颤引起快速和紊乱、不规则的心跳,患者会有明显心悸感。尤其是心率过快。

3 心功能下降。

由于心房心室不能协调收缩,心脏射血效率下降。

4 心肌劳损。

长期的快速心率可加速心肌劳损。

房颤的治疗策略?

1 把房颤转为正常心律。

有一些房颤可通过药物转复为正常心律,但是复发的也比较多。

药物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以考虑用射频消融手术来转复房颤。

2 控制心室率。

相当一部分房颤患者既无法通过药物转复,也没有办法通过手术根治房颤。则退而求其次,只是用药物控制心室率,让心跳不要过快。

3 预防心房内血栓形成。

对于长期慢性房颤的患者,预防血栓形成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目前最为常用的办法是长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其缺点是受饮食、药物等外界影响比较多,要求定期抽血检查凝血指标,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 现在也有了新型口服抗凝药,效果相对更稳定,可减少抽血化验次数。缺点是还不普及,也比较贵。

左心耳封堵术是随着 科技 发展兴起的新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也是值得考虑的。

欢迎关注郑医生百嗑,学习更多常见疾病知识。

欢迎留言讨论。

房颤对患者最大的危害是引起脑栓塞问题,所以最重要的是注意有无抗凝指征及按时服用抗凝药的问题。至于是否能治愈,取决于房颤的类型和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于一些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是可以治愈的。

房颤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很多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不管是否有临床症状,房颤最大的风险是脑卒中问题,研究发现,非心脏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栓塞发生的几率是对照组的5.6倍,而心脏瓣膜病合并的房颤则是对照组的17.6倍;非心脏瓣膜病房颤患者每年发生栓塞事件的几率5%左右,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占所有脑栓塞事件的15%~20%。所以房颤患者,一定不要掉以轻心,需要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抗凝。对于瓣膜性房颤(如风心病患者)、非瓣膜性房颤CHADS2评分大于等于2分的患者,均需抗凝治疗。瓣膜性房颤患者,需用华法林抗凝;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于一些无法应用抗凝药的高危人群或在应用抗凝药物中仍发生脑血管事件的,也可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需要提醒的是,很多该用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却在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实际上根本起不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至于房颤治愈的问题,药物方面一些口服预防房颤的药物如决奈达隆、心律平、索他洛尔、胺碘酮等可以起到一定预防房颤复发的作用,但长期应用存在疗效不确切且有一定副作用问题,房颤的根治需靠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但存在手术费昂贵且成功率相对不太高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孤立性房颤患者,手术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成功率较低。

房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心房不规则快速搏动可达100-160次/分,接近普通患者的15倍。

常表现为 心跳快、心慌、心悸胸闷等 症状,一般在体检时发现。

房颤患者应注意什么问题?

首先患者要 定期检测心率 ,并服用抗凝药 法华林 。在饮食上遵循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

多吃有利于心脏的食物,如豆类、不饱和脂肪酸Ω-3的鱼类和利于血管 健康 的维生素C等。 患者平时不宜吃得过饱,暴饮暴食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房颤患者可能引发脑中风!

最主要的危害是引起脑中风和心衰。心脏不规律地波动,导致血液右心房出现瘀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可引起脑中风。心率过快时,左室收缩活动减弱,引起心力衰竭。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需 控制心率和抗血栓治疗

常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 :普罗帕酮、地高辛、倍他乐克、可达龙(盐酸胺碘酮片)等。

抗凝治疗 :目的是防止心房内形成附壁血栓,预防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造成其他脏器柱栓塞,特别是脑栓塞,常用药物是 华法林 。

更多 健康 知识,关注健安生活!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健康 。

房颤患者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房颤能治愈吗?

房颤最大的危害在于诱发脑卒中,研究表明,房颤可使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5倍,而房颤诱发的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及复发率更高。

一、房颤患者的注意事项: 根据房颤的发作时间,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其中,初发房颤多为阵发性,因为症状不明显,且发作短暂,常被忽视。事实上,若阵发性房颤不及时治疗,会继续发展,可能会进展为持续性甚至是永久性房颤。因此,对于房颤患者而言,一定要注意积极进行干预和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尤其是心脏疾病患者,应注意遵医嘱坚持治疗,同时注意定期复诊,关注心脏 健康 。另外,还需注意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变化。

2、注意症状的监测: 如患者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时,应第一就医诊治。

3、生活方式管理: 房颤患者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切忌愤怒、激动等不良情绪;还需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室内外温差;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少喝浓咖啡、浓茶;少食刺激性食物,低脂、低热、低盐饮食,多食蔬果、粗粮等;切忌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等。

二、房颤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术治疗两大类,其中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较好,有可能根治,但是不能保证成功率,且容易复发。而药物治疗只能是缓解症状,预防发作。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积极进行治疗,尤其是阵发性房颤,应第一时间就医诊治,以防病情加重,进展为永久性房颤。除此之外,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甲亢等疾病患者而言,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一般而言,通过原发病的治疗后,部分房颤患者可实现治愈。

“心内科喵医生”观点:

1、房颤的发病人数近年来逐渐增多,同时,年纪越大,房颤发生越多。

2、造成房颤的原因,包括:心肌缺血、高血压、心衰、甲亢、贫血、无原因等多种。

3、房颤是否可以治愈?这个取决于年纪、心脏是否扩大!年纪小,房颤治愈可能性大,心脏正常,房颤治愈性大。

4、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射频消融手术。

5、已经发生房颤的人士,最需要关注2方面:预防心衰、预防血栓。通过口服药物维持控制。

房颤就是心房颤动是指心房肌纤维发生频率为350―600次/分不规则的乱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能治好。

房颤患者注意的问题:1,病因预防,①,由于风心病是引起房颤最常见的病因,积极预防和治疗风湿热,对预防风心病所致的房颤有重要意义。

②,二尖瓣狭窄有手术适应症的,应手术治疗。

③,积极治疗冠心病和甲亢性心脏病。

2,预防房颤复发,可用药物奎尼丁,胺碘酮等。

3,电复律并发症的预防。

房颤病人主要应注意避免诱发心动过速,预防复发。因为心室率偏快,在90——100次/分者,容易引起反复发作。有人稍一活动,心室率就达90次/分以上,另外饱餐,情绪激动,紧张,刺激,大喜大悲等情绪不稳定,都容易出现心室率偏快,诱发房颤。

一般房颤可为阵发性及持久性。如果病情不是很严重,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慢心室率、复率、以及预防复发。

房颤发作时的治疗,主要以控制心室率为主,从而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部分病人随心室率减慢后可自动转为窦性心律。慢性房颤经电复律或药物复律后,需长期服用药物预防复发。

总之,房颤治愈后容易复发,患者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房颤患者基本上都有器质性心脏病,日常生活各方面都必须注意。慢性房颤患者还要配合长期服用药物,预防复发。

慢性房颤不能转复的注意控制心室率和抗凝预防卒中。

阵发房颤或房颤时间不长的可以积极转复。电转复或射频消融。成功率还是挺高的,不排除复发可能。

唉!体会。

犯病回回太恐慌,

犹如炮弹要出膛。

安神少动和吃药,

如此精心不好防。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近代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房颤治疗的目标除了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外,仍为满意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其复发。用于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两类:1转复房颤,恢复窦性心律和预防复发的药物,包括IA类(如奎尼丁)、IC类(如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和III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它们主要作用于心房,以延长心房不应期或减慢心房内传导。2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双氢吡碇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以及洋地黄类药物。它们作用于房室结,以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增加隐匿传导。过去,曾有些临床医师将减慢心室率的药物误解为有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或预防房颤复发的功能,如洋地黄类(毛花甙丙、地高辛)、非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和β受体阻滞剂。一些随机双盲的研究表明,毛花甙丙与安慰剂比较,其复律的有效率和恢复窦性心律距开始给药之间无显著差异。奎尼丁曾在我国广泛用于持续性房颠的复律和预防房颤的复发,但临床研究表明,奎尼丁虽可有效治疗房颤,但可能增加病死率。

各种类型房颤的治疗对策

1.阵发性房颤:在房颤发作时,即可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也可选用复律的药物。对发作频繁者,在其发作的间歇应使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而不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孤立性房颤和高血压或左室肥厚的非冠心病房颤,首选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如无效,则选索他洛尔,后选胺碘酮。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后房颤,不用IC类药物。如病人年轻、心功能好,可选用索他洛尔;年龄大、心功能差,选用胺碘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阵发性房颤选用胺碘酮。

2.持续性房颤:其治疗对策包括:1)复律和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发。2)减慢心室率和抗凝。如选对策1,应考虑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选药原则同阵发性房颤;如选对策2,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

3.永久性房颤:是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类房颤,治疗上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和抗凝药物。

(1)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房颤病人。因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机制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间接作用于房室结,延长其不应期,增加隐匿传导,所以洋地黄类药物可满意控制睡眠与静息时房颤的心室率。而在活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或在肺心病、哮喘、急性左心衰竭、围手术期等危重急症时,交感神经兴奋状况下,洋地黄类药物疗效有限。

(2)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交感神经活性。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而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不但对睡眠或静息状态,而且对运动时的房颤均可有效控制心室率。对上述危重急症时,毛花甙丙等药物无效时,可选用静脉地尔硫�。另外,预激综合征合并的房颤,禁用洋地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也不用β受体阻滞剂。应选用延长房室旁道不应期的药物(如静脉普鲁卡因酰胺、普罗帕酮或胺碘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42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